中国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群 / 安庆文明网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道德建设 / 身边好人
太湖好人 ▏她叫梅丽娟
发布时间:2025-10-20

她,用十二载春秋,在乡村的三尺讲台上,为孩子们勾勒出知识的辽阔版图;她,以慈母般的心肠,在留守的童年岁月里,为学子们构筑起温暖的精神家园;她,凭开拓者的锐气,在资源的局限中,为校园开辟出德美交融的育人沃土。她,就是太湖好人,徐桥镇新丰小学校长梅丽娟——一位乡村教育的守望者,以热爱为舟、以奉献为桨,默默照亮着乡村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缘起:择业太湖滨 杏坛寄深情

清晨六点半,徐桥镇还笼罩在薄雾中,新丰小学校长梅丽娟已经穿过沾满露水的操场,她总是早早来到学校,将教案反复推敲,而后站在晨曦中,迎接着那些欢快入校的孩子们,这个从2013年秋天开始养成的习惯,她已保持了十二个春秋。

梅丽娟是一位宿松姑娘,她与太湖的缘分,还要回溯到2006年的春天。当时还在读大学的梅丽娟第一次来到太湖,就被太湖的湖光山色和淳朴民风吸引,加之爱人的故乡就在这里,爱情与理想在这片土地上交织,她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决定——留在太湖,当一名乡村教师。

从桃铺小学到茗南小学,再到2018年调至新丰小学先后担任副校长和校长,十二年的时光在红色笔迹里,在琅琅书声中悄然流逝。当记者问她为什么选择留在乡村,梅丽娟的语言温柔而有力。“我也是农村孩子,我知道教育对这些孩子意味着什么。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充满爱的教育。”

深耕:德泽若春雨  教化润童心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科班生,梅丽娟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语文教学的工作。她的课堂,从不拘泥于字词的死记硬背。她深信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总是用生动的语言带着学生与文本背后的思想情感深度对话。一首《悯农》,她从引导学生想象烈日下耕作的艰辛,到鼓励孩子们周末到田间地头亲身体验,没有生硬的说教,却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这种情理结合的教学方式,源于她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语文不是冰冷的符号,它是价值观的传递。教育的本质,在于启智,更在于润心。”

然而,当梅丽娟怀揣这样的理念来到新丰小学时,现实的挑战却摆在眼前。她观察到老师们的精力几乎全部倾注在语文、数学等“主课”的教学上,德育工作亮起了红灯。梅丽娟想改变这种环境,但深谙教育需润物无声的她,并未急于求成,而是从转变教师观念入手,开启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每周的教师例会,她不再只是布置任务,而是带领大家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分享德育案例。渐渐地,“德育为先”成为全体老师的共识。

梅丽娟更是率先垂范,精心打造有温度的德育课堂。在一堂道德与法治课上,她以“神圣的国土”为主题,从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讲到56个民族的团结一心,再追溯到五千年文明的不息血脉。“你们知道吗?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北京的万里长城、西藏的布达拉宫、新疆的天山南北同属一个大家庭!”她深情地讲述着,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眸中,爱国主义的种子悄然生根。

创造:美育启心智 艺彩绽芳华

梅丽娟的教育视野并未止步于课堂之内。她认为美育能以其独特的魅力,润泽心灵,涵养性情。于是,她萌生了一个美好的想法——利用课后服务平台开设兴趣班。然而,乡村学校资源匮乏,师资与设施皆无从谈起。“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梅丽娟下定决心,开始充分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她鼓励校内老师发挥特长,同时主动对接社会力量。当她发现村党总支书记在朋友圈展示的书法作品后,便诚挚邀请,使其成为每周三书法课的“常驻嘉宾”。黄梅戏班、绘画小组、朗诵表演班……多彩的兴趣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梅丽娟则亲自担纲朗诵教学。

2024年初,她在朋友的鼓励下决定排演原创节目《一粒米》,讲述粮食的来之不易。没有专业指导,她就带领团队老师找专业老师学习,再一遍遍教给孩子们;没有排练经费,她利用周末四处奔走筹募,向当地政府和爱心人士寻求支持;没有合适场地,他们就在操场上划出区域练习。“每次排练梅老师都陪着我们,经常为了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带着我们反复练习了好多遍。”参演学生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粒米》最终荣获市级二等奖。更可贵的是,孩子们通过这个节目真正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梅丽娟与她的团队也以艺术的形式完成了一场“行走中的思政课”。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时光,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表达自我、看见自我的大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热爱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我看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德育和美育的综合发展。面对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留守儿童多的困境,我和我的团队老师们迎难而上,因校制宜地开展各种活动,争取各类资源。最终,我们新丰小学的孩子们一步步地走上了县市省乃至全国的展示平台,绽放才华,赢得自信。作为他们的老师,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看着孩子们自信阳光的脸庞,梅丽娟满眼骄傲地说。

关爱:春晖暖稚子 师心即母心

出身农村的童年过往和扎根乡土的教学经历让梅丽娟意识到,乡村有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看到学生衣服破旧,她悄悄买来新衣;得知孩子家境困难,她自掏腰包资助。而这些在梅丽娟看来,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可这些“小事”,十多年来从未停息、细水长流着,滋润了无数稚嫩的心灵。

她还精心设计积分制,鼓励学生学习进步、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并自己出资购买奖品给学生,她的真诚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与信任,无论是学习困惑还是生活烦恼,他们都愿意找“梅老师”倾诉。在孩子们心中,这位老师早已成为最可信赖的亲人。

然而,当她将心血倾注给学生时,对自己女儿的陪伴却不得不减少。女儿自幼由老人照料,如今正值初三的关键时期,梅丽娟却依然日夜守护着她的学生们。有人劝她,以她的荣誉和资历,完全可以选择进城,给女儿更多的陪伴。但是她的想法却很纯粹,如果每一位优秀老师都进城,那么城乡教育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谈及女儿,她语带哽咽,眼神却带着些许执着:“女儿有家人照顾,而这里的很多孩子,父母都不在身边。他们更需要我。”最终,她选择留下,与和她同样怀着理想同仁们一起,深情守护每一位学生。

“在我的心中,梅老师是一位细心认真的老师,在学习方面他对我十分关心。有不懂的问题,她会耐心给我讲解。上次六一儿童节表演,我十分紧张,梅老师就偷偷塞了一颗糖给我。叫我要勇敢,当我表演完以后,梅老师又给我竖起了大拇指,从那以后我再也不紧张了。梅老师,真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六年级学生叶司辰诉说着因梅老师带来的进步与改变。

坚守:赤诚耕不辍 初心终如一

从安庆市“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到太湖县“最美教师”“优秀校长”“岗位能手”“优秀辅导员”“优秀培训者”,多项荣誉见证着她的付出。然而在她心中,最珍视的始终是孩子们的笑脸和成长。2020年,因过度操劳,梅丽娟病倒了并进行手术。然而出院仅三日,她虚弱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校园里。副校长兼教导处主任的查结琴亲眼看见着梅丽娟不知疲惫的持久付出,她由衷敬佩,并深受感染。“梅校长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她深耕教学一线,总把‘讲台无小事’挂在嘴边。自己钻研教学改革,经常熬到深夜,更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手把手地带教年轻教师。她从不要求我们‘追求速成的成绩’,总是鼓励我们‘打造有温度的课堂’。她用行动告诉我们,匠心不仅是做好自己,更是照亮别人。她带着我们一群人朝着优质教育的目标共同前行。”查结琴说道。

十二年间,曾经倾心的太湖山水风光依旧,而梅丽娟的年华已从青春走向不惑,她把最美好的岁月都献给了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太湖之畔,这位平凡的乡村教师,如同她所教学《悯农》中的农人般辛勤耕耘,不问晴雨,不舍昼夜,只待春华秋实,桃李成荫。对于那些从她身边走出去的孩子,她给予他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照亮一生的精神之光。

“未来我会继续扎根农村教育,一方面深化素质教育,积极的开发结合本土文化的特色课程,例如黄梅戏等。另一方面则加强师资的培训,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会积极的争取更多的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的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助力他们实现人生梦想。”展望未来,梅丽娟的目光依然坚定。 (记者:王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