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华琴,女,汉族,1976年生,太湖县城西乡幸福村村民,在家务农。
事迹简介:在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幸福村的一处普通农家院落里,49岁的王华琴正端着温热的饭菜,轻声招呼着82岁的堂伯姚银昌。从二十八年前接下照料失明堂伯的重担起,她便以“牵伯背娃”的坚守、日复一日的照料、面对误解的包容,扛起一份无血缘却胜似亲人的责任。她克服家境拮据,更用言传身教让责任与感恩在子女心中扎根,她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
正文:
公婆的嘱托,从此牵伯背娃是日常
二十八年前的分家时刻,也是王华琴与堂伯姚银昌缘分的起点。彼时3岁便失明、从未读书的姚银昌此前一直依靠堂弟照料,在艰难岁月里曾与兄弟靠红薯果腹。当公婆将这位孤苦无依的堂伯郑重托付时,王华琴没有丝毫犹豫,一句无声的承诺,成了她此后半生的行动指南。
那时,家中大女儿刚刚降生,嗷嗷待哺的孩子与需要专人照料的堂伯,王华琴毅然放弃了外出打工,选择留在村里。为贴补家用,她只能在村里找些零散活计,可即便干活地点离家不远,她的心也始终牵挂着堂伯。“放心不下”成了她的日常,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匆匆赶回家中,查看堂伯是否口渴、是否需要帮忙如厕,确认老人安好后,又急忙返回田间或工地。“牵伯背娃”的身影,穿梭在村落的小路间,成了幸福村一道最暖心的风景——孩子在背上安睡,堂伯在身旁被细心搀扶,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照顾两代人的重担。
二十八载坚守,时时刻刻的牵挂
从分家那天起,王华琴对堂伯的照料,便融入了每一个日出日落,这一坚持,便是二十八个春秋,近万天的日夜。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王华琴的身影便出现在堂伯的房间。她轻手轻脚地帮老人洗脸擦身,接着将院落与屋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再转身走进厨房,熬煮适合老人消化的软食。待饭菜温热,她便端到堂伯手边,老人动作不便,便一勺一勺耐心喂下,饭后又默默收拾碗筷,开始准备一家人的三餐、打理家务、下地干活。
逢年过节,当邻里都沉浸在阖家团圆、走亲访友的喜悦中时,王华琴却总是“身不由己”。多少个佳节,她在娘家只能简单吃完午饭又匆匆往家赶,就连和姊妹一起唠唠家常都变成了奢望。但当她看到堂伯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露出安心的神情时,所有的遗憾又都化作了坚守的力量——在她心中,堂伯早已是家人。
细烹软食,孩童般的悉心照料
随着年岁增长,堂伯姚银昌不仅视力全无,还患上了老年痴呆,生活起居愈发不能自理,吃饭、睡觉都像孩童般需要哄劝,王华琴的照料难度也随之增加。
考虑到老人牙齿松动、消化功能减弱,王华琴特意改变饮食习惯,每天将新鲜的肉剁碎,然后加入淀粉揉成软糯的肉圆子,蒸熟后给老人补充营养。可堂伯有时会认不出这精心制作的食物,甚至误以为碗里的肉圆子是“糠”,不仅不肯吃,还会嘟囔着表达不满。面对这样的误解,王华琴从没有过半句怨言,更没有一丝不耐烦。她只是笑着坐在老人身边,轻声解释:“伯,这是肉做的圆子,软和,吃了身体好。”一遍不行就说两遍,老人不肯张口,她就拿着勺子耐心等待,直到老人慢慢放下戒备,愿意吃下。看着老人咀嚼的模样,她才松一口气,仿佛完成了一件重要的大事,在她眼中,堂伯的健康与安心,比任何解释都更有意义。
言传身教,孝老爱亲的种子在家庭里扎根
王华琴的坚守与善良,不仅温暖了堂伯的晚年,更像春雨般滋润着子女的心灵,让责任与感恩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她的小儿子去年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城市工作,而是毅然报名入伍,投身国防事业。即便身在军营,他也始终记挂着家中的爷爷(姚银昌),每次打电话回家,第一句话总是问“爷爷身体怎么样?吃得好吗?”,发了津贴,他也第一时间买好牛奶、奶粉等补品寄回家,反复叮嘱母亲多给爷爷补充营养。女儿长大后,也深知母亲的辛苦,刚生完孩子便将孩子交给王华琴照料,自己外出打工,每月寄钱回家补贴家用,还常说:“妈妈在家照顾爷爷和孩子太辛苦,我多挣点,也能帮你分担些。”
面对子女的懂事,王华琴总是笑着回应:“你们在外好好工作、好好服役,家里有我,一定把爷爷照顾好,不用牵挂。”这份承诺,她不仅对堂伯说,也对子女说,更用行动一次次践行。“只要一家人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在一起,粗茶淡饭也知足。”她常说。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王华琴用28年的坚守,将“担当”二字写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用爱与责任诠释了什么是“家人”。她的故事,在幸福村的田间地头流传,也在每一个听者心中,留下了善良与坚守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