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多个日夜的守护,她将堂伯当作亲生父亲般照料;二十八载春秋的陪伴,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超越血缘的亲情。在她日复一日的守护里,流露了至真至纯的善良;在她年复一年的坚持中,诠释了至刚至柔的品格。她就是太湖好人,为失明堂伯点亮生命之光的城西乡村民王华琴。

清晨五点半,城西乡幸福村还笼罩在薄雾中,王华琴已经轻手轻脚地起床。她熟练地打来温水,为82岁的姚银昌洗脸、擦手。早餐时分,粥香在屋里弥漫,王华琴舀起一小勺,轻轻吹了吹,小心地送到老人嘴边。这样一个寻常的清晨,在这个朴素的农家小院里,已经静静重复了一万多个日夜。

这个王华琴悉心照料的老人,是丈夫姚万青的堂伯。姚银昌3岁失明,从未进过学堂,年轻时全靠堂弟——姚万青的父亲照料。后来分家时,面对这位需要终身照料的老人,王华琴和丈夫主动接过了照顾堂伯的重担。这个朴素的决定,让她开始了二十八年的守护。

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照顾堂伯和抚养儿女的重担全落在王华琴肩上。由于不放心堂伯独自在家,她即便在田间劳作时,也要每隔一个小时回家探望一次。二十八年来,因为不放心堂伯,甚至在娘家住宿一夜都成奢侈。如今,姚银昌还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照料难度更大,但王华琴的耐心丝毫未减。

王华琴说:“我伯现在得了老年痴呆,像小孩子一样,平时都要我们哄他,特别是他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不怎么睡,是我们哄他才睡,等他睡了我才过来做其他的事。”
王华琴的付出也深深影响着子女。女儿如今外出工作,会寄钱回家补贴家用;远在部队的儿子,知道大爷爷挑食,还特意提醒母亲用牛奶给老人补充营养。尽管自己也患有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王华琴依然坚持亲自照料堂伯,她的想法淳朴和简单。

“我会一直把我伯照顾得好好的,让他过个幸福的晚年。”王华琴说道。
二十八年的坚守,不仅温暖了一个失明老人的晚年,更在太湖之畔树起了一座孝老爱亲的精神丰碑。她的故事,早已超出了一个家庭的边界,成了四邻八乡口口相传的美谈。

邻居马素芳表示:“她真算得上一个好人,她伯伯几十年来都是她照顾,反正到哪里都把他的伯伯挂在心上,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夕阳西下,王华琴推着堂伯在院子里散步,轻声细语地和他拉着家常。虽然老人已经无法过多回应,但她依然说着、笑着,仿佛时光还停留在二十八年前的那个春天——当她接过这份责任时,就决定要用一生的时光来守护。(记者:王 璇 黄德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