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的发展与治理中,总有一些别具智慧与温情的举措在悄然生根发芽,大塘村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曾经,村里的祠堂只是村民小组办理红白喜事的用地,而如今,它不仅成为调解各种矛盾纠纷的重要阵地,更成为“牡紫连欣”调解法落地实践的核心场景——这背后,是大塘村巧妙运用“党建+传统文化”模式,以村内百年牡丹、百年紫藤、百年黄连木为精神内核,让特色调解方法与本土资源深度融合所结出的硕果。

祠堂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沉淀着先辈们的精神寄托与家族传承的记忆,而“牡紫连欣”调解法的诞生,更是将这份记忆与乡村治理需求紧密相连。以大塘村“三棵百年古树”为灵感,百年牡丹象征“志向高洁,清白做人”,是调解工作坚守公正底线的精神指引;百年紫藤寓意“团结协作、互敬互爱”,恰是化解邻里矛盾、修复人际关系的核心追求;百年黄连木代表 “尊师重教、耕读传家”,为调解注入以理服人、以文化人的深厚底蕴。三者虽为草木,却早已成为村民心中的文化符号,而祠堂作为村民情感认同的核心场所,自然成为 “牡紫连欣” 调解法践行的最佳舞台。
以往,村民们在祠堂操办红白喜事,让这里满是烟火气息与人情味儿;随着时代发展,大塘村党委意识到,祠堂的功能可进一步拓展,而“牡紫连欣”调解法的实践,正是让祠堂从“人情场所”升级为“治理阵地”的关键。村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员干部主动扛起“牡紫连欣”调解法的实践责任,将古树象征的文化内涵与调解流程深度绑定,形成一套有温度、有依据、有共鸣的工作方法:第一步是“以‘牡’立心,守公正底线”。每当矛盾双方走进祠堂,调解员首先会提及百年牡丹“清白做人”的寓意,明确调解“不偏不倚、只论是非”的原则,同时引导双方观察祠堂内刻有“公正”二字的匾额,让牡丹的高洁精神为调解奠定公平基调,消解双方对“偏袒”的顾虑。第二步是“以‘紫’融情,促邻里和睦”。待双方情绪平稳后,调解员会从百年紫藤“团结互爱”的故事讲起——比如老人们口中“紫藤绕藤生,邻里共依存”的俗语,再结合祠堂内记载的先辈们互帮互助的壁画与文字,让“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与紫藤的象征意义相互印证,逐步软化对立态度,唤起双方对邻里情分的珍视。第三步是“以‘连’固果,传耕读家风”。矛盾化解后,调解员会以百年黄连木“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理念收尾,用“耕读人家重和睦,家风正才能家业兴”的传统智慧叮嘱双方,同时鼓励他们参与祠堂的“组民议事会”,让调解成果转化为守护全村和谐的正能量。

这样的例子在大塘村还有很多,有因赡养老人问题产生分歧的兄弟,在“牡丹清白”的警醒与“黄连木孝亲”的感召下,主动达成赡养协议;有因农田灌溉用水起争执的村民,在“紫藤互助”的启发下,约定“轮流放水、互助灌溉”,还一起修整了田间水渠…… 通过“党建+传统文化+牡紫连欣调解法”的组合模式,祠堂里的矛盾调解不再是“冷冰冰的说教”,而是以古树为媒、以文化为桥的“民心工程”。
如今,大塘村的祠堂早已不是单纯的文化场所,百年牡丹、紫藤、黄连木与“牡紫连欣”调解法共同构成了乡村治理的“精神三角”——牡丹守公正、紫藤聚人心、黄连木传家风,而祠堂则成为三者落地的“实践课堂”。村民们在参与调解或听闻调解故事时,不仅能感受到古树承载的文化重量,更能被“牡紫连欣”调解法中的温情理念感染,对村子的认同感、归属感愈发强烈,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也显著提升。未来,大塘村还将继续深化“党建+传统文化”模式,围绕“三棵古树”打造更多治理场景,让“牡紫连欣”调解法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为乡村振兴、和谐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汪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