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群 / 安庆文明网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镇传真
徐桥镇:巧用“六尺巷工作法” 平安建设筑就和谐乡村
发布时间:2025-09-17

在徐桥镇,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正不断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面对邻里矛盾这一基层治理“老大难”问题,徐桥镇深度融入“六尺巷工作法”理念,始终秉持“预防为主、调解为先、法治为基、德治为辅”原则,构建起“五维联动”治理体系,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为乡村振兴注入浓厚和谐底色。

一、强基固本:锻造基层治理“主力军”

徐桥镇将村“两委”作为矛盾化解的首道防线,通过常态化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育、“调解技能培训班”等活动,持续提升基层干部矛盾处置能力。工作中,村干部坚持走村入户,用“土话”普及法律知识、以“家常”化解群众心结,逐渐成为村民信赖的“贴心人”。同时,依托党员骨干与包片干部建立“矛盾预警网”,在日常巡查中主动排查宅基地划分、灌溉用水分配等潜在纠纷,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全镇累计主动排查矛盾隐患100余起,化解率达98%,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组、矛盾就地化解”。

在具体矛盾调解中,干部熟练运用“六尺巷工作法”的 “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流程:先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再精准辨识矛盾核心症结,随后结合情理开展劝解,必要时借助乡贤力量搭建沟通桥梁,引导双方互相让步、达成和解,最终实现邻里关系修复、重归和谐。

二、创新机制:打造多元调解“工具箱”

针对复杂矛盾纠纷,徐桥镇融合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工作方法,构建起“1+N”多元调解体系。“1”即以村“两委”为核心调解主体,“N”则涵盖老党员、家族长辈、乡贤能人等志愿调解力量——邀请他们以情感为纽带,用乡音乡情化解积怨矛盾。例如,好汉村曾通过组织“和好饭”,让因宅基地纠纷产生隔阂的两户村民坐在一起坦诚沟通,最终促成双方各让一步、达成共识。

与此同时,在倾听群众诉求的基础上,徐桥镇还注重运用专业法律知识开展调解,通过解读相关法条、分享典型案例,引导当事人树立法治思维,实现“依法调解、以理服人”。此外,进一步整合信访、司法、公安等部门资源,在镇、村两级搭建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后续跟进”一条龙服务。今年以来,已累计接待群众300余人次,成功化解跨村矛盾10起,有效避免矛盾升级。

三、法德并举:筑牢乡村治理“双支柱”

徐桥镇始终坚持“法治为基、德治为魂”,推动法治与德治协同发力。一方面,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土地管理法》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赶大集”“田间普法课”等形式,引导群众树立 “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意识,学会以合法方式参与协商、化解矛盾。今年以来,已累计举办法治宣传活动9场,覆盖群众1.2万人次。另一方面,指导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邻里互助”“文明家风”“谦让包容”等内容纳入其中,同时常态化开展“好邻居”“文明家庭”评选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在全村营造“崇德向善、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四、发展赋能:夯实和谐乡村“经济基”

徐桥镇深知,经济发展是乡村和谐的重要基础,通过以发展促和谐,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一是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等方式,增加村民分红收益,减少因资源分配引发的争端;二是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搭建本地就业平台,帮助农村青壮年实现 “家门口就业”,减少闲散人群聚集可能引发的矛盾;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修缮农村道路、改造污水管网,有效缓解群众出行难、排水难等问题,降低因公共资源使用产生的纠纷。

五、温情重建:画好邻里关系“同心圆”

在矛盾调解过程中,徐桥镇不仅注重“化解问题”,更重视“关系修复”,通过三项举措画好邻里关系“同心圆”:一是搭建文体活动平台,定期组织广场舞比赛、趣味运动会、邻里座谈会等活动,促进村民互动交流,增强彼此信任;二是倡导换位思考,在调解中引导双方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彼此诉求与难处;三是追求共赢方案,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充分兼顾双方核心利益,确保调解结果让双方都满意。例如,徐桥社区曾发生一起房屋渗水纠纷,工作人员通过实地勘察、明确责任划分,最终制定出“责任方维修+合理补偿”的解决方案,既彻底解决渗水问题,又让双方感受到公平公正,有效修复了邻里关系。

如今,徐桥镇矛盾纠纷数量逐年下降,群众满意度持续上升。实践证明,乡村治理需协同“人、法、情、钱、机制”五股力量,深度融汇“六尺巷工作法”的谦让和包容智慧,才能高效化解基层矛盾,共建宜居宜业美丽家园。未来,徐桥镇将继续探索“传统智慧+现代治理”的新路径,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和谐动能。(王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