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群 / 安庆文明网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汤泉乡用“乡音乡情”绘就文明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20

汤泉乡创新打造“乡贤银发团+青年先锋队+专业志愿组”三元融合文明实践宣讲队伍,以多元身份协同发力、创新形式精准传声、乡音乡情浸润民心,持续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年均开展宣讲100余场,累计覆盖群众超3000人次,成为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能的“精神引擎”。

机制筑基,构建全域宣讲网络

汤泉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着眼多元化宣讲“大格局”,紧扣“全域贯通、精准施策”总目标,构建“1所+10站”联动体系,筑牢宣讲阵地根基。阵地网络全域贯通。依托22处文化广场、10个农家书屋、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年开设“流动课堂”150余场次,将医保政策解读、养老服务指南等内容送到田间地头,实现“群众在哪,讲台就在哪”。传播形式为乡土赋能。立足“接地气、有活力、能共情”,创新打造快板说唱、直播访谈、赛事解说、情景短剧等12类“土味”载体。“村BA赛事解说”单场吸引数百人参与,巧妙将“产业振兴”“环境整治”等政策要点融入赛事激情,推动宣讲“入脑入心”。品牌活动精准落地。聚焦“政策理论乡土化、榜样故事生活化、技能培训实用化”,推出“理论进农家”“文化惠民”“技能增收”三大品牌。年内解读医保新政、养老服务等政策30余项,讲述“好媳妇”“安庆好人”等榜样故事10余个,开展电商直播等技能培训6期,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方言化表达”,文明新风“生活化融入”。

特色赋能,蔡家畈激活古村文脉

作为乡级宣讲体系的亮眼名片,蔡家畈古村宣讲队深挖500年徽派古村文化基因,以“书魂不老文明新生”为主题,打造全国文明实践精品项目。银发乡贤活化历史。88岁老党员殷阮东自编《移风易俗快板词》,在古村广场用打快板、三句半的方式,把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唱进乡亲们的心坎里,带动全村红白事办理成本下降15%。青春力量链接古今。95后村干化身“古村主播”,通过镜头扫描“六龙堂”雕花窗棂,同步讲解“忠厚传家本,诗书丹桂根”家训典故,全年直播10余场,吸引数千人次游子云端“归乡”。文脉空间焕新赋能。古私塾“文魁楼”转型国学讲堂,年开展经典诵读8场,20余名留守儿童在《论语》《三字经》中涵养品格;百年赛诗台升级政策宣讲舞台,结合“丰收诗会”解读乡村振兴政策,让清廉故事、乡土诗情浸润童心。

实效聚力,品牌活动浸润乡风

汤泉乡以宣讲为纽带,推动“宣讲+治理”深度融合,以“乡情、乡风、乡愁”为抓手凝聚发展合力。“乡情”聚心,筑牢奋进根基。举办“老兵座谈会”6场,邀请50余名退役军人共忆军旅岁月、共话乡村发展。通过典型引路、政策引导,推动10余名退役军人在乡、村两级主动投身基层治理,形成“退伍不褪色、一线建新功”的奋进氛围,让军人作风成为基层治理的“硬核支撑”;开展“护苗绿书签”活动10余场,覆盖全乡500余名青少年,筑牢文化安全防线。“乡风”化人,涵养文明新风。创新“文明积分制”,将环境整治、诗教传承等6类行为量化为考评积分,全年累计兑换3万分,带动80%以上农户主动参与文明创建,村容村貌综合提升30%。“乡愁”赋能,唤醒文化认同。借力“村BA”赛事开展振兴故事宣讲5场,以“赛场拼搏如乡村奋斗”的解说引发共鸣,吸引1000余人次参与;举办“古村诗会”6场,收集村民原创诗歌180余首,通过诵读会、墙报展示等形式让乡土诗意走进日常生活,让文化认同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纽带”。

从民生实事的点滴推动到千年文脉的创新传承,汤泉乡的文明实践宣讲已成为“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载体。如今,这支队伍正以更鲜活的形式扎根乡土,以更深厚的情怀服务群众,让文明新风浸润山水村落、滋养百姓心田,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持久活力,为乡村振兴凝聚起干群同心、携手奋斗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