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刘畈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迎来了一场充满艺术气息的暑期志愿活动。南京陶笛之家师生团队近40人奔赴而来,连续第四年开启陶笛艺术暑期公益支教,为刘畈乡的孩子们送上独特的艺术礼物。
自2022年首次开展支教以来,南京陶笛之家持续助力乡村艺术教育,已累计捐赠数百件陶笛及配套教材,为当地培训数名乡村音乐教师。今年创新采用“双师课堂”模式,打破城乡壁垒,让城市孩子与山区学员面对面、手把手交流,推动艺术资源城乡流动,为乡村暑期教育添彩。
在以小学生为主的学习班里,陶笛分大、中、小不同型号,适配各年级孩子。南京陶笛之家自带乐器教程,依据孩子年龄、学习特点定制教学方式,分组练习让学习更高效。授课的孙常军老师,身为陶埙陶笛演奏技艺非遗传承人,身兼国际陶笛艺术交流协会会长等多职,经验丰富、耐心负责,凭心践行公益,带领孩子们走进陶笛艺术世界。
课堂上,孩子们热情高涨。三年级的小鹏拿着陶笛,眼睛亮晶晶地问:“孙老师,陶笛怎么能吹出像小鸟唱歌一样的声音呀?” 孙老师笑着蹲下,握住他的小手,调整指法:“你看,按住这两个孔,轻轻吹气,就像给小鸟挠痒痒,声音就出来啦。” 小鹏照着做,吹出清脆音符,兴奋得蹦起来:“哇!真的像小鸟!老师您太厉害啦!”
分组练习时,五年级的小宇皱着眉,对着陶笛嘟囔:“怎么老是吹错,我是不是学不会呀。”同组的城里小老师乐乐凑过来,拍拍他肩膀:“别着急,我刚开始也老吹错,你看,这个节奏要这样数,‘嗒嗒嗒’,咱们一起练!”两人头挨头,跟着节拍器,慢慢把零散音符串成曲子,小宇扬起脸笑:“原来这样就行,乐乐你教得真好!”
休息时也满是热闹,一年级的小嘉抱着陶笛,追着孙老师问:“老师老师,明天能学新曲子不,我想吹给奶奶听!”孙老师摸摸他脑袋:“当然能呀,只要你好好练,奶奶肯定能听到超好听的陶笛声。”小嘉使劲点头,又跑去和小伙伴分享刚学会的片段,陶笛声、笑声在教室里打转。
不同型号陶笛音色各异,大陶笛低音沉稳,小陶笛高音灵动,分组练习时,教室里陶笛合鸣,似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派对。
“双师课堂”里,城乡孩子互动频繁。城市孩子现场指导指法,山区孩子认真学习,还将山野的质朴与城市的活力交融,让艺术传递温情。这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艺术素养,更搭建起城乡交流的桥梁,让艺术之美在刘畈乡暑期肆意生长。
此次陶笛公益支教,是刘畈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未来,实践所将继续联动多方力量,开展多元志愿活动,让文明实践扎根乡土,为乡村孩子点亮更多艺术与梦想的星光。(徐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