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先行,筑牢常态化整治 “压舱石”
为长远地巩固整治成果,避免人居环境整治 “雨过地皮湿”,芭蕉村制定了长效管理机制,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定期开展“美丽庭院”等环境卫生评比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家庭进行表彰奖励,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 “美丽庭院”“清洁家庭” 等评比活动,更在无形中凝聚了环保共识,为村环境治理提供了精神纽带。同时,村里还加强了对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村庄环境长期保持整洁有序。
细节发力,让 “洁净” 融入乡村肌理
针对以往生活垃圾清运不及时的问题,村里在原有每个小组固定垃圾桶的基础上,新增了 10 个分类垃圾桶,分布在村民集中居住区和村口主干道旁。保洁员每天上午、下午各清运一次垃圾,确保垃圾桶 “不满溢”。同时,村里每年定期组织清洁队对村道两侧绿化带进行修剪清运,保持道路两侧干净整洁,不让杂草树木遮挡视野,还对村内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升级,修补了破损的路面,安装了路灯,为村民安全出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正是村里在细节上持续发力,才让 “洁净美” 成为其最鲜明的底色。
村民参与,从 “要我整治” 到 “我要整治”
在芭蕉村,环境整治已从最初的 “干部干、群众看”,逐渐转变为 “大家齐动手” 的良好氛围。这一转变,得益于村里的宣传引导和村民的主动参与。村里通过微信群、文化墙、宣传栏、LED显示屏滚动播放等方式,常态化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和相关知识;志愿者们还挨家挨户发放《致村民的一封信》,讲解垃圾分类技巧和 “门前三包” 要求。一系列举措,让人居环境整治的意识深入人心。环境的改变带来了村民精神面貌的提升,曾经的 “等靠要”思想逐渐 转变为 “主人翁” 意识。
长效成效,绘就宜居乡村新画卷
常态化的人居环境整治,让芭蕉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房前屋后不再杂乱,村道沟渠不再脏乱,村庄环境更加整洁有序。更重要的是,环境的改善也带动了村民生活习惯的改变,讲卫生、爱干净成为了村民的自觉行动。这些细微的改变,如同春雨般浸润着村民的日常生活,让村民 “住得舒心” 变为常态。
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为乡村的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芭蕉村将继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的乡村。(黄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