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弥陀镇创新实践,通过构建“联防联调”机制化解跨区域矛盾,打造文明实践“赶”大集品牌激活基层活力,破解着基层治理与文明建设的时代命题,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样本。
构建边界和谐新格局。弥陀镇与湖北省檀林镇 21.358 公里的接壤边界线上,曾因山林土地权属、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频繁爆发矛盾。2017 年,两镇打破行政壁垒,共同组建 “弥檀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构建起“镇-村”两级联动的治理网络。这套机制的精妙之处在于“联”字诀:每年一次的轮流例会制度让双方及时研判矛盾动向;“村联调小组先调解、镇联合委员会再介入” 的分级负责原则,让纠纷化解有了清晰路径;“每周一小排、半月一大排” 的排查机制,配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矛盾隐患的实时掌握。两镇还借助每月赶集开展联合普法,发放宣传手册、法律咨询服务等形式,让群众接受了法治教育,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发生。通过“联防联调”机制的有效运行,接边地区未发生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相互信任和支持,为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赶集日里的文明新图景。弥陀镇和湖北省檀林镇形成了独特的赶集联动模式,每个月阳历逢5日是弥陀镇的赶集日,逢6日则是檀林镇的赶集日,这种跨区域的集市互动,让两省的商贩和群众往来更加密切。弥陀镇依托“逢五”赶集活动,在新时代注入文明实践新内涵,创新地将理论宣讲、便民服务、文化惠民等新时代元素植入传统集市,打造了文明实践“赶”大集品牌,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35 支志愿服务队构成的 “1+N” 服务矩阵,让每个集市日都成为惠民服务日。镇卫生院的义诊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队,司法所的法律咨询台围满群众,非遗 “碉情食品” 展销既传承了文化又鼓了农户腰包。湖北檀林镇商户曹爱军带着自制干菜来赶集已有11年,他的30 多个品种如今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两省群众像亲戚一样,生意越做越红火”。
协同发展绘就边界新画卷。在弥陀镇的创新实践中,“联防联调”与文明实践“赶”大集形成奇妙的协同效应,前者筑牢社会稳定的基石,后者搭建文明交流的平台,共同推动着边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跨省公交的开通让两镇群众往来更便捷,年集期间的联合保障行动营造出安全有序的环境,电商培训则让传统集市插上了数字化翅膀。在基层治理方面,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整合资源,形成了治理合力,有效解决跨区域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在文明建设方面,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文明素养和幸福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两者的协同发展也推动基层治理和文明实践工作的创新发展,为新时代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对于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文明的持续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宋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