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池镇海会村,村民的日常行为不再仅仅是邻里间的闲谈,而是可以量化、可以累积、甚至可以兑换实物的“积分”。打扫门前卫生、参与志愿服务、调解邻里矛盾、被评为先进典型……这些都能转化为个人账户里的积分,用于兑换生活物资或赢得荣誉。这正是小池镇以海会村为试点,探索基层治理积分制带来的新气象。

党建统领,筑牢治理根基。海会村的积分制探索,始终在高高飘扬的党旗下进行。为确保改革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村里成立了由村“两委”成员、包组干部、村民代表等组成的积分制管理领导小组。党组织牵头制定《海会村积分制管理实施办法》,为积分内容、评分标准、运行流程、兑换规则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我们采取‘村民主动申报、评分小组集中评议、结果张榜公示’的模式进行。”村积分制工作负责人介绍,整个过程力求透明公正,经公示无异议后,积分才正式录入由专人管理的动态台账,并及时公开,接受全体村民监督。这套严谨的流程,确保了积分评定的公信力,让“软约束”有了“硬抓手”。
科学设分,覆盖治理全维度。如何让积分制精准反映治理需求,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海会村设计了一套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评分体系。首先是每位村民都应恪守的“基础分”,内容涉及遵纪守法、遵守村规民约等基本公民道德。在此基础上,设立“贡献分”,激励村民投身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公共事务。对于见义勇为、成为先进典型、带动产业发展的突出贡献者,则给予“奖励分”以资鼓励。不仅有正向激励,也有反向约束。村里明确了“负面清单”,对违规建房、不赡养老人、破坏公共设施等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予以扣分,并视情节采取相应约束措施,树立了清晰的行为边界。
创新激励,激活参与“一池春水”。积分能做什么?海会村的答案丰富而实在。在村内的“积分超市”,村民可以用积分兑换米面油、农资、小家电等琳琅满目的生活生产物资,实现“精神变物质”的直观转化。积分还与“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评优评先活动紧密挂钩,赋予参与者实实在在的荣誉感。更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倾斜带来的长效激励。高积分家庭在申请惠农贷款、获得就业推荐时享有优先权,积分情况还作为入党入团、村级后备干部选拔的重要参考依据。这种多元化的激励组合拳,有效激发了村民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
成效显现,文明乡风拂面来。积分制实施以来,海会村的治理面貌悄然生变。村民参与度显著提升。 目前,全村超过70%的家庭已纳入积分管理。累计参与志愿服务达120余人次,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正在改变。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攀升至98%,邻里关系更加和睦。乡风文明持续向好。 积分像一把无形的尺子,规范着村民的言行。红白事大操大办、赌博等陈规陋习明显减少,主动申报“文明家庭”的农户日渐增多。通过环境卫生积分引导,维护村容整洁已成为许多村民的自觉行动,文明乡村建设实现了从“少数人管”到“全村人共同管”的深刻转变。
展望未来,持续优化促长效。面对已取得的成效,海会村并未止步。如何让积分制行得更稳、走得更远,仍是他们思考的重点。下一步,村里将着力拓宽资金渠道,探索“村企合作”等模式,吸引社会力量支持积分兑换,减轻对村集体经济和财政补贴的单一依赖。同时,动态优化评分体系,根据实际运行效果和村民反馈,及时调整积分细则,使其更公平、更实用、更接地气。此外,还将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乡村振兴夜校、微信公众号、干部日常走访等多种方式,讲好积分故事,公示积分情况,提升村民认知度和参与感,力争实现积分制管理全覆盖。
小积分,蕴含大能量。海会村的实践表明,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将治理目标转化为可量化的行为指标,能够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杨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