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群 / 安庆文明网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镇传真
穿黄马甲的守绿人
发布时间:2025-10-17

清晨五点半,天刚蒙出一层鱼肚白,老曹已背着装有防火巡查用的砍刀、水壶,踏上了双峰公益林的盘山步道。他的胶鞋踩过沾着露水的箬竹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在与这片守护了二十年的山林打招呼。“入秋后天干风大,一点火星都能引起火灾,除了下雨天每天必须把重点区域过一遍。”老曹的声音带着清晨的沙哑,目光却始终盯着步道旁的枯枝和草丛,那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眼里容不得半点可能引发火灾的隐患。

老曹名叫曹德店,是百里镇南斗村双峰林场的护林员,也是当地森林防火志愿队的队长。这片绵延数十里的山林,东接牛镇镇洋河村,西连层峦叠嶂的丘陵,不仅是调节花亭湖上游生态的“天然氧吧”,更是周边村民赖以生存的“绿色银行”。

“二十年前那场火,我到现在都忘不了。”聊起森林防火的初衷,老曹的眼神沉了下来。那时他还不是村里的护林员,一场因农户烧粪引发的山火,烧掉了近百亩松林。火灭后,焦黑的树干歪歪斜斜地立在山坡上,原本清脆的鸟鸣变成了死寂,连周边的风都带着焦糊味。也就是从那时起,老曹主动申请成为护林员,“既然吃过火的亏,就绝不能让悲剧再发生”。

如今的双峰林场,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沿着老曹巡查的路线往前走,每隔一段路就能看到一个刷着红漆的防火警示牌,上面“一点星星火,可毁万亩林”的标语格外醒目;半山腰的防火瞭望塔上,志愿者小王正在观察山林动态,她手机里微信群时不时传来与其他瞭望点的沟通声;山脚下的巡查点里,循环播放着森林防火的宣传口号。“以前村民对森林防火没概念,清明上坟烧纸、秋收后烧秸秆是常事,我们只能跟着劝、跟着拦。”老曹笑着说,现在不一样了,村里的老人会主动给后辈讲防火故事,孩子们还会在学校组织的“森林防火小卫士”活动中,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今年清明,有位村民特意带着鲜花来上坟,还跟老曹说:“请放心,现在咱都知道,保护好山林就是保护环境,保护咱自己的家。”

不过,守护绿色的道路从不是一帆风顺。今年九月的一个午后,老曹在巡查时发现,山坳里的一处草丛正冒着青烟。他心里一紧,立刻电话通知附近的护林队员,自己则抄近路往冒烟处跑。等赶到时,火势已顺着风势烧到了半人高,旁边就是一片茂密的杉木林。“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让火靠近树林”老曹来不及多想,掏出随身携带的砍刀砍断周围的灌木,开辟出一条隔离带,又用树枝拍打火焰。很快,其他队员也赶到了,大家分工协作,有的用灭火机,有的继续拓宽隔离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将火彻底扑灭。事后调查发现,起火原因是几名捡蘑菇的人随手丢下的烟头所致,所幸发现及时,没有造成重大损失。

“那天晚上,我在树林下坐了很久,看着远处山下的灯光,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老曹说,森林防火不仅要靠“人防”,更要靠“技防”和“心防”,只有让每个人都把“防火”二字刻在心里,才能真正守住这片绿。

为了让森林防火宣传更接地气,护林队还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搞起了“新花样”。邀请当地的非遗曲子戏传承人,将森林防火知识编成小段,在村里的文化广场演出;组织“森林防火骑行队”,沿着整个村庄骑行宣传,队员们穿着印有防火标语的马甲,手里举着小旗子,成为一道流动的“橘红色风景线”。“以前觉得护林是护林员的事,现在才明白,太湖的绿是大家的,要靠所有人一起守。”正在田里干农活的唐大爷说,此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夕阳西下时,老曹完成了一天的巡查,踏上了下山的路。余晖与翠绿山林相映成趣,偶尔有几只白鹭从山间掠过,留下清脆的鸣叫。老曹停下脚步,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在上面写下今天的巡查记录:“今日无异常,新增1处防火宣传牌,村民均遵守防火规定……”本子的扉页上,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二十年前火灾后,他和村民们一起在山上补种树苗的场景。如今,那些小树苗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就像这片山林的守护者们一样,默默扎根,静静守护。

警示牌上的标语,更是刻在每一个“守绿人”心里的承诺。从护林员的日夜巡查,到志愿者的奔波宣传,再到普通群众的主动参与,无数人的努力汇聚成守护绿色的力量,正如老曹常说的:“只要我们多一分警惕,少一分疏忽,这片绿就能永远陪着我们的子孙后代。”

守护太湖的千山翠绿,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或许我们不能像老曹那样每天巡山,但不乱扔烟头、不违规用火、主动劝阻危险行为,也是对这片山林最好的守护。毕竟,花亭湖的碧波与山林的翠绿,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容不得一点“红”的伤害。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刘 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