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闲暇时,大家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凑在一起打牌,现在实践站里学技能、跳广场舞、听宣讲,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望着村文化广场上排练广场舞的乡亲们,村民李婶笑着说。如今在大竹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早已不是“独角戏”,而是成了村民人人参与的“大舞台”,不仅“火”在了村里的街头巷尾,更通过实打实的服务,为基层治理增添了活力,给村民的幸福生活加了热度。
阵地“活”起来,治理有了“议事厅”。“以前村里有事,召集村民开个会得挨家喊,现在实践站就是‘主阵地’,大家抬脚就到。” 大竹村文明实践站管理员说道。为了让阵地“接地气”,大竹村把实践站打造成了集理论宣讲、矛盾调解、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实践站,划分出“村民议事厅”“农家书屋”“志愿服务岗”等功能区—— 村民有矛盾了,到“村民议事厅”坐下来唠唠,志愿者和村干部当“和事佬”,多半能当场解开心结;“农家书屋”藏书近千册,涵盖种植养殖、法律科普、文学故事等多个种类,每天都有村民来这里“充电”;“宣讲小课堂”定期开讲,村干部、老党员、农技专家轮流上阵,用方言土语讲党的政策、讲农技知识、讲身边榜样,把“大道理”变成 “家常话”,村民听得懂、记得牢。
队伍“动”起来,服务成了“家常菜”。志愿服务是文明实践的“活载体”。大竹村根据群众日常需要,组建了“矛盾调解队”“环保巡查队”“文明劝导队”等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既有党员干部、退役军人,也有返乡青年、热心村民,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红马甲的身影。春耕时,“农技先锋队”的志愿者们蹲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村民选种、施肥;暴雨天,“应急队”挨家排查危房,帮助村民排险、转移到安全住处;遇到村里有红白事,“文明劝导队”主动上门宣传移风易俗政策,引导村民简办宴席、杜绝铺张浪费。
前不久,王屋组的村民反映该组一位农户家门前的排水沟堵塞了,家庭污水都在路面漫延流淌,影响周边环境质量,家里又没有年轻人在家,无法处理。得知此情况,村里“环保巡查队”及时上门核实情况,并现场动手合作,成功帮助该户疏通了排水沟,保障了周边的环境质量。截至目前,志愿服务队已开展活动50余场,服务村民1000 余人次。
文明“育”起来,乡风有了“新气象”。大竹村以文明实践为抓手,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安庆好人”等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近年来大竹村共评选安庆好人3人,县级法治家庭3户、平安家庭3户、好婆婆1人,镇级最美庭院8户,这些先进事迹,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引导广大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同时加强基层治理积分制管理的运用,将村民积极参与文明实践、践行移风易俗、热心社会公益等进行量化打分,以积分兑换商品,激发大家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角,推动形成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如今,村里的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逐渐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文明实践的“热度”,正悄悄变成乡风文明的“温度”,更成了基层治理的“加速度”。
“文明实践不是摆样子,得让村民真受益、真参与。” 大竹村负责人说。接下来,大竹村将持续深入推进文明实践工作,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让文明实践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让文明之花在乡村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有奔头。(李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