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群 / 安庆文明网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之声 / 政法综治
太湖县:以法赋能 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浏览次数:35发布时间:2025-08-25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太湖县以法治赋能,通过强化阵地建设、深化队伍培养、做实法治宣传教育三大抓手,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强化阵地建设。太湖县因地制宜,依托乡村休闲广场、临街空地、学校周边等公共场地,进一步强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精心彩绘法治文化墙等实体阵地,将法治理念融入休闲活动中。全县186个村居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百姓评理说事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村大舞台等基层治理实践平台,让普法融入村(居)民生活日常。刘畈乡结合刘邓大军刘家畈高干会议旧址,将红色法治文化融入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建成全县首个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弥陀镇、寺前镇、小池镇等多个乡镇分别打造法治文化一条街;百里镇大竹村建设法治文化步道;江塘乡大塘村建成长达6.8公里的法治大道;牛镇镇建成廉洁文化馆。全县各乡镇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培育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案例,其中汤泉乡金鹰村“小小赛诗台”入选全国文明实践精品项目,以榜样引领乡风持续向上向善。截至目前,全县法治文化阵地已实现全覆盖,形成了亮点突出、实用高效的法治文化阵地网格。这些“家门口”的法治文化阵地让群众在日常休闲中时时见法,耳濡目染接受法治熏陶,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营造良好氛围。

深化队伍培养。完善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组织普法志愿者积极参与各类法治宣传活动,充实基层普法队伍力量。深化“法律明白人”培养,全县共计培养法律明白人2942名,实现了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全覆盖。发挥“法律明白人”示范引领作用,各村居“法律明白人”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调解和普法的主阵地,切实当好化解纠纷的“稳压器”。当发生信访维稳苗头和矛盾纠纷时,“法律明白人”就近快速了解实情,充分发挥其人亲地熟的优势,第一时间掌握有关情况,引导村民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积极协助并主动参与矛盾纠纷劝导、化解工作,促进邻里和睦。充分发掘基层人民调解员潜力,开展普法+调解,将法治宣传贯穿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全过程。分层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培养矛盾化解“多面手”,成功将大量邻里、债务、征地等纠纷化解在源头萌芽。

做实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普法宣传形式,创作推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精品。常态化组织开展“送江淮普法行”“法润乡村社区”“民法典宣传月”“夜市普法”“板凳普法”“乡村振兴夜校普法”“田间普法”、交通安全主题宣传、反电诈、防范非法集资等活动。县司法局定期开展送法律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向居民群众发放宪法、民法典、行政复议法、法律援助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反有组织犯罪法等普法宣传材料,进一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实现法律志愿服务与居民生活“零距离”接触。结合本地大鼓书、曲子戏等传统民俗融入法治元素,创作法治文艺作品,县司法局组织创作法治戏曲《共奔幸福路》《法治中国谱新篇》通过“村晚”“三下乡”等活动进行多次展演。

树立特色品牌。大力弘扬“六尺巷工作法”,打造特色调解品牌,形成多元合力化解纠纷。充分发挥网格员、“五老”、党员、村民代表等群体与群众“离得近、叫得应、接地气”优势,全面实施党群议事会制度、“四事四权”工作法,县司法局总结推出“朴风调解工作法”,北中镇玉岭村创设了“和事佬”调解,江塘乡大塘村创设了“牡紫连欣”调解,牛镇镇创设了“三所联调”调解等,将当地特色做法、典型经验融入“六尺巷工作法”之中,深刻诠释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党建+法治”工作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通过法治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有力保障了105国道改扩建、太蕲高速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县司法局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