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群 / 安庆文明网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镇传真
十五年“较真”的公益: 用行动回应质疑,让温暖穿透流言
发布时间:2025-08-13

在百里镇吴畈村,党员李传来的名字,总与两个词紧紧相连“十五年”和“公益”。十五年来,他雷打不动地在端午、中秋、春节为敬老院、五保老人和困难老人送去粮油、米面、牛奶与钱款,更会特意杀一头猪分给困难户。面对“作秀”“图名声”的流言蜚语,他从不辩解,只用年复一年的脚步,在乡土间踩出一串温暖的脚印。

一头猪的份量,十五年的守望

十五年前的一个端午,李传来看到村里困难老人王大爷家灶台冷清,锅里只有简单的冷饭冷菜,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过节总得有口热乎的。”那天起,他暗下决心,要让村里的困难群体过个像样的节。从此,端午送米面、中秋捐钱款成了他的“必修课”,而“杀一头猪”更是把这份心意落到了实处。每年节前,他都会提前挑选健康的生猪,亲自盯着宰杀、分割,再按困难户的人口多少分成匀称的肉份,挨家挨户送上门。敬老院的老人们牙口不好,他就叮嘱屠夫把肉切得更细碎些;有孩子的困难户,他会多留些排骨;独居老人行动不便,他就把肉处理干净、分好顿数,连葱姜都备好。有一年中秋前,他刚买完猪,就听村里有人议论:“年年搞这套,不就是想让大家夸他吗?”家人气不过,劝他:“要不今年就算了,省得被人说闲话。”李传来却蹲在灶台边,一边整理分好的猪肉,一边淡淡说:“老人们都在等着吃肉呢,别人怎么说,不重要。”那天,他照样把肉送到每户人家,只是脚步比平时更快了些,直到看到张奶奶捧着肉笑出满脸皱纹,他才松了口气。

一颗心的滚烫,十五载的担当

十五年来,李传来在吴畈村的巷口开着一个不足30平米的小卖部,货架上摆着的油盐加醋、针头线脑,都是村民用得上的小东西,每天守店十几个小时,赚的都是几毛,几块的零碎钱,为了凑齐这些物资,李传来把自己活成了“抠门”的模样。身上的夹克穿了八年,有人帮他算过一笔账,十五年里,他光是买猪、买粮油的钱,就超过了十万元,这对一个普通农户来说,不是小数目。“你图啥呢?”有人不止一次问他。他总是嘿嘿一笑:“图老人们过节能吃口热乎肉,图困难户的孩子能多喝口肉汤。”有一次,他给五保户李大爷送肉时,发现老人的屋顶漏雨,二话不说就爬上房顶帮忙修缮,忙活了一下午,自己的衣服湿透了,却顾不上喝口热水。李大爷拉着他的手抹眼泪:“你比亲人还亲啊!”

一片心的汇聚,十五载的扎根

渐渐地,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少了。共和敬老院的朱院长说:“李传来这十五年来的坚持早已不是简单的送东西,而是用真心焐热了老人们的心,他让老人们知道,有人惦记着他们,生活有了盼头,敬老院老人们逢人就夸‘李传来比亲儿子还贴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跟着他做公益:他的善举像一粒种子,在村里生根发芽,每到重要节日,越来越多的村民,党员主动参与进来,有人帮忙送物资,有人给老人剪头发,有人捐出家里的蔬菜,面对这一切,李传来依旧是那句朴实的话:“我是党员,这些都是该做的。只要老人们吃得香、困难户过得好,别人说啥,我真不在乎。”

十五载春秋流转,一头头猪的份量,一声声老人的欢笑,早已胜过千言万语。李传来做的事看似平凡,却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身边的善意,也让“党员”这两个字更有温度。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善良,从不怕流言,只怕做的不够多,不够久。(陈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