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今天我听说了刘畈乡的老战士故事!还学唱了红色歌谣呢!”傍晚的刘畈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门口,9岁的小阳举着刚完成的红色主题手抄报,迫不及待地向母亲分享。暑假期间,刘畈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阵地,推出“红色教育暑期课堂”,用本土红色故事、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体验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红色浸润中度过有意义的假期,成了家长口中“比在家看手机更有价值”的成长课堂。
红色课程“有底气”,本土故事成“活教材”
课堂上,“老师”既有退休老党员,也有乡党史办的志愿者。在“红色记忆故事会”上,曾参与过地方党史整理的老党员潘爷爷,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语讲述刘畈乡的革命故事:“当年咱们刘畈的战士们,带着乡亲们的期盼去战斗,哪怕条件再苦,也没忘了守护家乡……” 孩子们睁大眼睛,时不时举手提问“他们怕不怕”“后来胜利了吗”,在互动中走进历史场景。
为了让红色教育更生动,实践所还把课堂“搬到”红色遗址。在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志愿者指着老照片讲解当年的战斗历程,让孩子们触摸石碑上的文字:“这些名字背后,都是守护家乡的英雄。” 从室内课堂到实地探访,刘畈乡用“本土红色资源”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让红色教育有了“泥土气息”。
红色体验“接地气”,动手参与悟精神
“我在风筝上画了五角星和红旗,等放起来的时候,就像红色精神在天空飘扬!”手工课上,孩子们跟着志愿者制作红色主题风筝,先仔细地将竹篾搭成风筝骨架,再在白色的风筝面上勾勒出各种红色元素。四年级的郑欣怡特意在风筝边缘画了一圈小星星,“老师说每一颗星星都代表着一位英雄,这样他们就能看到现在的好日子了”。志愿者会在孩子们制作时讲述相关红色故事,当有孩子画步枪图案时,就讲刘畈乡战士们用步枪保卫家乡的事迹;当有人画红旗时,就介绍红旗的象征意义,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红色教育不止于“听”,更在于“体验”。在“红色歌谣传唱”课上,志愿者站在铜雕前教孩子们学唱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在童声里有了别样的力量;在“革命书信仿写”活动中,志愿者展示老战士写给家人的书信复印件,教孩子们用图画和文字给“心中的英雄”写“回信”,11岁的小希画了一幅“梅花”的画,旁边写着:“谢谢你们,现在家乡很好!”
实践所还联合乡红色纪念馆推出“小小讲解员”体验活动。孩子们在纪念馆志愿者的指导下,学习讲解家乡的革命文物 —— 从旧步枪到战地日记本,从支前工具到烈士遗物,孩子们反复练习讲解词,在“介绍文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记住了背后的革命故事。“以前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历史就在身边。”参与活动的孩子说。
红色种子“扎深根”,精神传承见成长
“我长大想当军人,像刘畈的老战士一样保护家乡!”在 “红色梦想分享会”上,曾经腼腆的小林同学鼓起勇气说出心愿,台下的掌声让他红了脸颊。这是红色课堂带来的变化——孩子们不仅记住了故事,更在心里埋下了崇尚英雄、热爱家乡的种子。
从老党员口中的“战斗历程”里,孩子们读懂了“勇敢无畏”;从红色歌谣的“并肩向前”里,体会到“团结互助”;从“小小讲解员”的责任里,学会了“铭记传承”。一位学生家长感慨道:“孩子现在会主动问‘刘伯承、邓小平爷爷当年的生活是不是和战士们一样’,还会把红色故事讲给弟弟听,以前沉迷手机的毛病改了,眼里多了股认真劲儿。”
如今,刘畈乡的红色暑期课堂仍在继续。红色故事里讲出的不只是历史,更是“家国情怀”的启蒙;红色风筝里寄托的不只是童趣,更是“革命精神”的印记;红色体验里学到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向上向善”的品格。当孩子们的歌声、提问声、分享声从实践所传出,红色的种子已在童心扎根——这里不仅是暑期托管的“阵地”,更是用红色文化滋养少年初心的“精神家园”。(徐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