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过百里镇的山峦,村委会议室的灯,又准时亮了。那一方小小的空间里,党员干部与乡亲们围坐,乡音里唠着移风易俗的家常,像把文明的种子,轻轻播进岁月的土壤。
这是百里镇再平常不过的 “夜校” 场景。党组织是掌灯人,以信仰为油,点亮破除陈规陋习的路。老党员的故事、新政策的解读,化作柔和的光,驱散高价彩礼的阴霾,消除大操大办的执念。村规民约是细密的针脚,把 “简办红白事”“摒弃封建迷信” 缝进乡风,让乡村的模样,渐渐清爽起来。
党员们是最动人的剪影。夕阳刚落,他们便走进 “夜话座谈”,借晚餐后的余温,与乡亲们掏心窝。讲自家儿子婚事简办的豁达,说丧事从简时对逝者的敬重,那些真实的片段,像春风拂过麦田,让文明的新芽,在乡亲们心里悄悄冒头,这一场场“夜校”丈量着新风尚的温度,也让 “移风易俗” 不再是生硬的号召,而是邻里相视而笑时,心照不宣的默契。
如今,走在百里镇的土地上,能看见太多温柔的改变。彩礼不再压弯年轻人幸福的梦,丧事少了铺张的喧嚣,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节俭与互助的清甜。这是党建引领写下的诗,把旧俗的枷锁敲碎,让和谐、文明、节俭,长成乡村的筋骨与血肉。
当月光漫过错落的屋舍,万家灯火里,藏着百里镇最珍贵的模样 —— 党建是根,深扎土地;文明是叶,蓬勃生长。这股从红色信仰里生出来的风,正悠悠漫染乡野,把每一寸土地,都吹成充满希望的模样,为乡村振兴,谱一曲永不褪色的文明乐章 。(赵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