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群 / 安庆文明网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创建
晋熙镇东园社区: “响”与“不响” “变”与“不变” 对网格治理的一点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5-07-23

初入网格时,因大多数居民对网格员这种工作不熟悉,导致在居民微信群里发声,等来的却是屏幕那头无声的寂静。记得去年7月份,暴雨后小区低洼处积水严重,我第一时间在群里发出提醒和清理通知,群里却静得如同无风的水面——无人回应,也无人响应。后来冒雨巡查时,听到一位大哥在楼道里抱怨:“天天群里发消息,有什么用?积水淹了车你们当真能管?”这话像一根针,扎在我那初燃的热情上,也让我第一次体会了“不响”的苦涩:是怕我们发声却无人应和,更怕那无声背后深埋的疏离与不信任。

然而这方寸网格的天地,自有其厚重支撑。政府的臂膀始终托举着我们——从清晰的职责定位到实用的调解经验,从覆盖全县的人房关联APP到“吹哨报到”的联动机制,桩桩件件为我们打通了为民服务的底气与通道。社区书记的关切则如春雨般细腻,她曾一次次带着我复盘沟通碰壁的案例:“小王,道理不是讲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例如先去帮李师傅家修好漏水的水管,再谈清理楼道杂物。”她教我俯身倾听,教我化刚为柔,教我如何让政策条文在烟火日常里落地生根。更有社区同事们的并肩努力,他们无私分享经验:黄主任说,他帮独居的陈奶奶在手机上办理了退休认证,整栋楼的老人竟都主动来邀请他帮忙;小朱则告诉我,他建立楼栋微信群时,先默默帮邻居们解决了几件烦心事,业主群才渐渐“响”了起来。原来,信任的建立,需要先埋下真诚的种子。

于是,在日复一日的叩门、问询、调解、奔波中,我渐渐摸索到了那根“变”与“不变”的丝线。不变的是初心——那颗为邻里解忧、守护一方烟火的心,始终如磐石般坚定。变的是方式:从机械的“政策宣讲员”,变成了主动发掘需求的“小区管家”;从群里单方面发声,到精心设计邻里互助“微项目”;从单打独斗,到激活楼栋长、热心居民的“微力量”。就像那次电梯停运,我一方面紧急协调物业,一方面在群里发起“电梯使用小贴士”接龙,邻居们纷纷响应自身遇险经验,抱怨变为了互助,“不响”的沉寂终于被打破。

当“变”的智慧悄然融入,“响”的和声便日渐丰盈。如今,群里跳动的信息,更多是居民们真实的“响”——“经常不在小区居住,物业费可否减免?能帮忙出面协调吗?”“1号楼路灯不亮了,请关注!”“谢谢小王,楼上漏水问题已协调好了!”每一次“叮咚”响起,都是急难愁盼的呼唤,更是沉甸甸的托付。我承诺也践行:事事有响应,件件有着落。这“响”,已非昔日惴惴不安的独奏,而是信任与期盼交织的共鸣。

犹记某小区积压几年高层水压低的情况,业主们反馈多次,最终在社区牵头下,邀请县政协、自来水公司、物业公司、业委会、业主代表五方共同参与,才解决了多年高层水压低事件。“政府给小区装了增压泵站,群里你发的电话号码也真管用!”那一刻,我觉得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多少次半夜接到诉求电话、多少次在群内跟居民探讨小区发展大计、多少次凌晨在小区内巡查、多少次被居民从不理解变成理解。回望网格纵横,变的是方法路径的日益通达,是居民回响的日渐清晰;不变的,唯有那颗植根于泥土、服务于邻里的赤子之心。

我们​网格员队伍,不过是编织社区经纬的一枚小小银针。幸有政府引线,书记穿针,同事协作,居民最终以信任为布,才让这细密的银针得以在日复一日中,坚韧而温暖地织出“变”的智慧通途,织出“响”的信任家园,织出一幅生生不息的和谐社区的生活图景。(王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