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群 / 安庆文明网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镇传真
刘畈乡:一升米里藏初心 红色传承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06-27

在刘畈乡,一段“升米斗情”的红色往事,跨越七十余载时光,依然在大别山深处传颂。它不仅是军民鱼水深情的历史见证,更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引领着刘畈乡在新时代以文化铸魂、以传承赋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烽火往事:一升米铸就军民同心

1948年农历二月,原中共太湖县委书记许少林率部队到洪河新屋,百姓误认国民党军后纷纷躲上山。14岁的胡德民辨出是解放军后,喊回乡亲。23户人家用升子、斗凑来百余斤米。当炊烟第一次在战乱中的村庄升起,军民之间的信任早已超越了粮食的重量。解放后,县里还米钱,多年过去了,许少林书记还记得当年在洪河新屋借米的事,“一升米、一斗情”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精神地标:思政课堂上的初心传承

刘畈乡“升米斗情”的精神内核与刘家畈会议旧址的红色资源深度融合,打造成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在刘家畈会议旧址,一组以“军民互助”为主题的雕塑群巍然矗立:解放军战士俯身接过老乡递来的升斗,老人颤抖的双手捧着粮食,孩童踮脚张望的神态栩栩如生。每到开学季或重要节庆,全乡中小学师生都会在此开展“沉浸式”思政课——学生们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在雕塑前朗诵胡金贵的口述回忆,用情景剧再现“筹米支军”的场景。

“当年爷爷奶奶们用升斗攒出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对共产党的信任。”中学生讲解员小胡的话语,道出了新一代对红色精神的理解。这种“旧址现场讲党史、雕塑群前悟初心”的教育模式,让“军民鱼水情”从历史课本中走出来,成为触动心灵的精神洗礼。

    文化破圈:情景剧里的时代回响

为让红色故事“出圈”,刘畈乡联合专业文艺团队创作沉浸式情景剧《半袋米》。通过“兰花救伤员——长贵误会——身份澄清——赠米支援”的微观故事,串联起土地革命时期军民互信、阶级觉醒、革命传承的宏观主题。剧中“半袋米”既是物质匮乏的缩影,更是军民情感的纽带;“嫁衣布”“陪嫁被”的牺牲,则以具象化的方式诠释了“人民群众是革命胜利之本”的深刻内涵。全剧以朴素的戏剧冲突,勾勒出红色政权得以存续的底层逻辑——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从烽火岁月里的“升斗相济”,到新时代的“文化兴乡”,刘畈乡用实践证明:红色精神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激活乡村发展的“金钥匙”。当一升米的故事化作雕塑上的永恒定格,当一斗情的温暖通过情景剧传递四方,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正以文化为媒,续写着“军民同心、乡村同兴”的崭新篇章。(徐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