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巧红,女,今年75岁,刘畈乡刘畈村村民。她出身贫寒,一生历经丧女、丧偶之痛,以瘦弱之躯扛起三个外孙的成长重任,用半生辛劳将孩子送入大学校门。她以善良与坚韧书写了一段跨越三代的温情传奇,成为乡邻口中“最暖心的奶奶”。
命途多舛,柔肩担山
韩巧红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亲身经历过艰苦岁月的女人。婚后,育有四个女儿,大女儿结婚后(女婿入赘)的7年,家里共有四代人,其乐融融。然而,命运的转折却突如其来。在大孙子9岁、双胞胎小孙子才2岁多的时候,大女儿因病去世。生活的变故,让家庭陷入了困境,仿佛一场暴风雨,打破了原本的平静。但是祸不单行,女婿因为妻子的离世一直情绪低迷,导致家庭雪上加霜。然而命运并没有“放过”她,在后面的第三年和第五年的时间里,老伴和婆婆相继撒手人寰,家庭的重担开始倾斜。又过了几年,生活中的不如意再次降临,女婿在工地的一次登高施工中不幸坠亡,接二连三的打击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从那以后,三个孩子抚养的重担就压在了韩巧红的肩上,就这样开启了“又当爹又当妈”的艰难生活。
坚强自立,以爱育孤
在独自抚养外孙的同时,韩巧红并未被生活击垮。她凭借早年务农积累的经验和不服输的劲头,担当起“一家之主”的责任。她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干,夜里她等孩子们睡了就开始就着墙角的“微光”纳鞋底,虽收入微薄可她心甘情愿。但嗷嗷待哺的三个孩子不仅要生存还要学习,她深知读书是孩子们的唯一出路,她在与邻居们的交谈中,想到了自家那片肥沃土地,她通过将土地转包给种植大户,收取租金。同时,为供孩子读书,她在自家比较偏远的土地上种上诸多农作物,如茶叶、板栗、棉花等。她凌晨四点起床摘棉花,晌午蹲在地头吃凉饭。外孙因家中变故,在学校与人起争执,心情低落,回到家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晚饭。韩巧红没有生气,也没有强行敲门,而是坐在门口,轻声地和孙子说说话。在她的教诲下,三个少年发奋读书,最终以两个本科,一个大专的成绩报答她的艰辛。
善良热心,邻里称颂
生活中的不如意,韩巧红在孩子们面前只字不提。她始终保持着热心肠,她不仅是一位尽职尽责的“顶梁柱”,还是刘畈村志愿者队伍的关键一员。她总是耐心倾听村民的心声,帮村里进组入户收集老百姓的意见建议,了解群众实际需求,主动将这些宝贵的意见整理后反馈给村委会。她常将自家种植的蔬菜分给困难户,主动调解邻里纠纷,在寒冬腊月为孤寡老人送去热腾腾的饭菜。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的风气愈发和谐,乡亲们都说:"巧红大姐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她在,心里就踏实。"
在韩巧红的黑色棉袄上,依稀可见岁月几经“磨砺”的痕迹。这位不识字的老人,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家”的真谛——在命运的暴雨中挺直脊梁,把苦涩嚼成甘甜,让爱的种子在苦难的土壤里开出希望之花。她的故事,正随着三个大学生的脚步,从黄土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胡焱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