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河作为百里镇大竹村的母亲河,长期以来承担着灌溉、防洪等重要功能。然而,近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管护,河坝坍塌、河道淤积、垃圾漂浮等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村容村貌,更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大竹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争取并实施了以工代赈项目,对大竹河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并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态活力。
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大竹村党支部将大竹河河道治理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积极申报项目,并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竹河河道治理以工代赈项目最终得到落实。在项目启动初期,支部书记亲自挂帅,组织党员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通过党建引领,确保项目设计与村庄发展、生态保护、群众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宣传河道治理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以工代赈,惠及福祉民生。大竹村支部多次召开治理流域的小组会议,倾听最基层声音,结合大竹河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明确治理目标、任务和措施,坚持“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原则,优先吸纳“脱贫户、异地扶贫搬迁贫户”,共吸纳劳动力224名,其中脱贫户、异地扶贫搬迁贫户和其他低收入人群152人,占到了总务工人数的68%,发放劳务报酬272.128万元,发放比例占中央资金的32.36%,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大竹河河道治理以工代赈项目不仅解决了河道淤积、水质污染等问题,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建立机制,确保长效管护。为确保河道治理成果长期有效,大竹村党支部探索建立了一套的长效管护机制。首先,支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吸纳村民参与,定期开展河道巡查、垃圾清理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参与河道管护。其次,为加强河道环境管理,提升村民环保意识,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决定将河道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村民责任和义务,共同维护河道清洁与生态健康。再次,通过设立河道保洁、维护等公益岗位,既能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又能确保河道治理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公益岗人员还可承担环保宣传任务,向周边居民普及河道保护知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民参与河道治理的良好氛围。
群众满意,成效显著提升。通过党建引领、以工代赈、建立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大竹河河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人行步道方便百姓生产生活,河道淤积得到有效清理,水毁的河坝得到了修复,垃圾漂浮现象基本消除,水质明显提升,河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通过参与以工代赈项目,部分困难群众实现了增收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两岸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对治理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表示:“河道干净了,环境变美了,生活更幸福了!”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下一步,大竹村党支部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完善大竹河河道管护机制,巩固提升治理成果,努力将大竹河打造成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休闲中心,为大竹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唐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