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到,丰收至。在刘畈乡,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里,不时传来收割机的轰鸣声,村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忙碌着,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粮满仓,好“丰”光
“通过对单位面积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水稻产量达到了1000斤每亩。”收割现场,乡农业技术人员吴克桥走进种粮大户黄永俊的稻田,对水稻产量进行了精准测量。
“看看这稻谷,颗粒多饱满,今年水稻能稳产稳收,真要感谢农技人员的技术指导啊。”刘畈乡兴顺农业负责人黄永俊指着稻田感激地说。
黄永俊今年承包了195亩土地种植水稻,面对今年干旱少雨天气,保障粮食稳产稳收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乡农业科技人员第一时间进村入户,调取抗旱设备,及时引水灌溉,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高温热害防范和抗旱保苗工作均取得了实效。
如今,丰收稳住了,黄永俊满意地说:“我的195亩水稻已经整体全部打包销售出去了,客户还上门包收割,等水稻收割完,稻草还能废物利用卖给黄牛养殖场,也能增收2—3万元,再过一周时间,就要播种油菜了。我采购了新的机械设备,打算采取点播的方式进行播种,不仅省时省力,还能方便田间管理。”
管好田,稳“饭碗”
“看,咱们的党员干部试验田正在收割,第一年试验就迎来了丰收,亩产明显高于普通农田。”清平村党总支书记胡赵记高兴地说。
据了解,为探索科学化种植新模式,今年年初,刘畈乡通过“旱改水”项目,加强对田、水、路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盘活了土地资源,在清平村率先试点打造“党员干部试验田”,组织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参与到插田、拔草、施肥等田间管理全过程,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近年来,刘畈乡一手抓耕地保护,一手抓耕地质量提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持续高产稳产的农田,提高了土地综合产能,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定走好科技兴农路
农业想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刘畈乡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多次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送技”上门,邀请合肥工业大学学生开展农业技术宣讲,向种植户提供现场技能培训和技术咨询,解决农户生产难题,并着力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助力粮食生产跑出加速度。
“下一步,刘畈乡将继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依靠科技创新,推广优良品种,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持续提高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走好新时代‘三农’赶考路!”刘畈乡分管副乡长马勇说。(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