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群 / 安庆文明网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县直动态
践行“两山”理念 绘就“太美太湖”
发布时间:2022-06-01

近年来,我县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在绿水青山的增值增效上下功夫,让“静资产”变为“活资本”,促进生态建设惠民利民。

毛竹节节高 绿林浪涛涛

近日,记者来到寺前镇中河村的毛竹科技示范园,只见山峦起伏之间,入眼皆是翠色,郁郁葱葱的毛竹林间,还有村民在忙着除杂枝……

在寺前镇中河村的环山林场,曾经这里的竹山是一派衰败萧条的景象,近几年通过省级毛竹科技示范园项目的建设,这里又再次呈现出了竹涛涌动的盛景。

一直以来,中河村的毛竹资源都十分丰富,但由于缺乏统筹谋划和科学管理,加之林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里的毛竹资源很长时间未能得到开发利用,村民拥有大好资源却不能点绿成金。

“这个环山林场有七八年没有砍过,竹山竹子一下都死掉了,没有用。不除杂枝,不砍掉,也影响新毛竹出笋。”寺前镇护林员范小华说。

为唤醒沉睡资本,盘活林场资源,2021年,太湖县林业部门联合寺前镇在中河村实施省级毛竹科技示范园项目,项目总规划720亩,示范园按照笋用林、笋材两用林、材用林三个不同经营模式来进行规划。目前示范园建设已全部完工,建成示范区笋用林100亩、笋材两用林200亩和材用林420亩,完成主干道3公里和作业道2公里,预计年产值45万元。通过科学管理、规范种植,毛竹的长势一年比一年好,效益年年增长,现如今,一竿竿翠竹成了一棵棵“摇钱树”,一片片竹林成了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村民们可以从育苗、造林、抚育、管护、园区设备维护等过程中直接获得劳务收入,同时伴随着笋材加工业和竹文化及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大家也将得到更多的增收渠道和更高的劳务报酬,真正地尝到毛竹发展的甜头。

“这次复垦以后,竹林的出笋率提高了,效益也就提高了,解决了部分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在家门口也能打点零工。”范小华说。

项目实施后,720亩优良的竹林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还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作用,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

“通过项目的实施,一是解决了村民就近就业问题,增加了群众收入。二是竹林的发笋率增加了毛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寺前镇中河村党总支委员王冠球说。

万卷田园诗 一幅森林画

来到汤泉乡黄下村,一到村口,只见芳草菲菲、绿树成荫,沿着村内小道一路往前,树木成行,房前屋后绿林悠悠,一幅“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绿色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黄下村大力开展森林村庄建设,通过道路绿化、庭院绿化、芭茅山改造工程等措施,以打造绿地为主,全村做到了能绿尽绿。目前村庄内林地近一万五千亩,中心村绿化覆盖率达76.8%,其中村域范围内道路、河渠绿化率达100%。在森林村庄建设过程中,村里结合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新建了休闲广场、文化活动广场、篮球场,并用垂柳、香樟、桂花、红叶石楠等花草树木点缀,为村民提供良好的锻炼休闲场地;同时在搬迁点和村部边的河流沿线两侧种植行道树,修建花坛,增加绿地0.3亩,确定村部周边8户住宅实施庭院绿化工程,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在美化家园的同时净化环境。此外,村里还大力在荒山荒地种植经济林,发展茶叶、油茶等,使昔日荒田荒地变成绿油油的茶园,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还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以前路边,还有房前屋后杂草比较多,通过森林村庄建设,两边都种上了花草,环境也优美了,道路也干净。早晚在这里散步,空气清新,让人心情非常愉悦。”村民洪晓珍说。

近年来,汤泉乡以森林城镇建设为抓手,突出造林绿化与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融合提升相结合。以城镇和村庄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为节点,以骨干河流、道路绿化为主线,以区域山场绿化、森林资源提质增效为重点,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林业生态体系,打造“人在村中、村在林中”优美环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绿色乡村,打下了坚实基础。全乡辖10个行政村,其中森林村庄6个,目前汤泉乡林业用地面积9479公顷,其中林地面积887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2%。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全乡范围内,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理念,继续提升林业质效,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让自然风貌更加优美,让生态环境更加宜居,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森林城镇建设带来的成果。”汤泉乡乡长王淦说。

油茶枝头俏 村民丰收笑

沿着赤北线一路北上,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中镇浮坵村的油茶育苗基地。这里曾因长期过度乱砍滥伐,造成大量山场红壤裸露,水土流失严重。2009年,当地的造林大户姚万华看着家乡生态遭到破坏,决定向荒山进军。在林业部门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姚万华不仅成片开发荒山580亩,而且还栽上了油茶苗,每年出苗近五十万株,成活率达95%以上。

北中镇林业工作站技术人员赵夕满说:“这个育苗基地不仅满足了当地油茶种植户的发展需求,还保障了造林质量,为北中镇油茶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眼下正值油茶苗生长季节,基地里每天都有几十名村民在此务工,除草、浇水、搬运等,有说有笑。家门口打工,又能挣钱又能顾家,这里也逐渐成为村民们就业的首选。

“我们每天都在这里工作,每天能挣一百多元,每年能挣两三万元。”村民陈华萍说。

一路北上,再走半个小时车程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了桂花园万亩油茶开发基地,肥沃广袤的土地上,成片的油茶长势兴旺,放眼望去,千亩油茶树生机盎然,绿浪连天。

桂花园万亩油茶开发基地位于北中镇明珠村海拔近八百米的高山之上,2008年开发,2010年正式开始栽培,现在已经有部分进入了丰产期,预计产果20多万斤,产值约40万元。

“基地每年能给周边老百姓大概带来三四十万元钱的收入,现在有国家好的政策和当地林业部门大力支持和技术指导,我们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好、做强、做大。”基地现场负责人赵家安说。

一直以来,北中镇都把油茶产业作为森林提质增效的主导产业,如今,北中镇油茶造林的经济效益已达到1000多万元。

“我们作为基层林业部门,主要就是提供产前规划设计、产中抚育管理、产后采收采摘等服务工作,尽可能地造一片、成一片、绿一片,最大限度发挥油茶经济和生态效益。”北中镇林业工作站站长蔡正江说。(刘鑫 梅大宋 詹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