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医院援沪志愿队9人离家已有20余天,这些天来,他们走遍大街小巷,见过早上五六点的闵行区,见过正午烈阳的黄浦区,也见过晚上七八点的黄浦区,更见过凌晨两三点的静安区。寒风细雨中,烈日曝晒中,每天重复的动作,重复的言语,面对畏惧和抵触,他们一遍遍柔声抚慰,汗水顺着耳鬓流淌到肩颈背,但他们仍然奋战在各自岗位上,没有停歇……
“支援任务艰巨而光荣,我是党员,我先上!”82年出生的陈国送,是太湖县援沪医疗队队长。连日来,舍小家顾大家,家里身怀六甲的爱人是一名教师,在自己教学的同时还要照顾10岁的儿子。他作为此次援沪医疗队队长,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要照顾到每一处细节,更要保障太湖县援沪医疗队44人的安全和生活。在白天,他前往一个一个点位巡查,每一个环节都要清楚掌控,包括队员有无身体不适;在深夜,他顾不上休息,忙着上报总结经验,主动熟悉了解下一轮任务要求,统筹医疗物资的配备、安排医疗队的行程。
“只要前线需要,我就应该上!”检验科医师张晓龙,是一名抗疫核酸检测老将,前期参与过安庆、宿松、桐城核酸检测支援工作。此次接到通知后,马不停蹄到上海支援。他说出门在外,最想念的还是他7岁多的女儿,一年级的女儿正是需要引导和陪伴的时候,他期待疫情早日结束,回家好好抱抱女儿。
“我们都是战士,来这里就是为了战斗。”95年出生的顾兵于2019年考入院护理岗位,他为人谦和,团结友爱,兢兢业业,曾两次请战前往六安支援采样工作。他说,援沪以来每天迎着朝阳出发,踏着夕阳或伴着星光回到酒店,身体上确有疲倦,但每每睡上几个小时又满血复活,又能继续战斗。
“我们不怕困难,不惧风险。因为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92年出生的何来旺,是针灸推拿科一名技师,他的爱人同样也是院内一名护士,正因为这样,对于丈夫请战援沪,他的爱人更能理解这份使命与担当。他说,来沪已经有20多天了,我想家了,想亲人了。儿子3岁正是闹腾的年纪,爱人身体一直也不是很好,不能陪她定期复查身体,很是愧疚,听闻近期医院党委慰问了我们援沪家属,我深表感激,感谢院领导的挂念,感谢爱人和父母的支持,一定平安凯旋!
“扫‘阳楼’怕不怕,怕也得上,都怕那谁上!”90年出生的朱蒙,接到援沪支援消息时,他刚出生的宝宝不到四个月,在援沪扫“阳楼”时,深知封控楼的人员是最危险的,他仍不惧困难,迎难而上。他说,等我的宝宝长大后,我要带他来上海这个我曾为之奋斗的城市看看。告诉他,爸爸和战友们曾经有多勇敢……
“为每一次圆满完成任务而自豪、为收到大家的感谢而自豪。”90年出生的郭群,是耳鼻喉科一名护士,工作中她积极向上、吃苦耐劳。当接到援沪支援消息时,刚新婚不久的她立即请缨,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援沪队伍中。她的丈夫是县巡警大队一名队员,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他每天不是驻守在大队就是早出晚归,明明家和他单位只相隔一条马路,但他们却经常聚少离多,在各自的岗位默默地坚守着。她说,20多天来,每天穿梭于各个采样点,除了巨大的工作量,就是防护意识始终不能松懈,虽然不在彼此身边,但只要有机会,他们都会相互加油鼓励,期待团聚的那一天。
“趁着年轻,做自己想做的事,援沪是我最正确的决定!”97年出生的张荣霞,在得知自己援沪报名成功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告知自己的家人。临行前,她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告知了家人,她的丈夫非常震惊,“上海那么危险,别人都不敢去,你却赶着去。”同样她的父母满是担忧,经过一番安慰,最终家人还是被她说服了,带着满满的嘱托,她出发了,一战就是20多天。她说,在上海的每一天都很充实,和伙伴们共守护共进退,收获了很多。在休息时能看到视频中家人的笑脸很是安慰,此行从不后悔。
“疫情面前,没有人是旁观者,每个人都是责任人。”94年出生的徐琪,援沪以来,深感核酸采样工作是一项持续时间较长、工作强度较大的任务,需要规范操作以保证阳性患者的准确检出率,取样过程有时可能会给居民带来些许不适感。她说,记得有位阿姨在咽拭子采样完后干呕不止,我的内心倍感抱歉,没想到阿姨连连摆手并压住不适的喉咙,微笑着对我说:“谢谢,没关系,你辛苦了。”当时感触颇深……她还说,虽然援沪工作异常辛苦,但这是我人生路上一段美好且难忘的经历。
“第一次‘逆行’的我,学会了勇敢和担当。”99年出生的陈倩于2021年毕业,10月份考入该院护理岗位。在队伍中年纪最小的她是第一次参加支援,虽有紧张,但绝不退缩,认真学习各项注意事项,严格按照规范穿脱防护服和核酸采样工作。她说,从开始的紧张,到现在的游刃有余,每一天的实战无不是在成长与提升自己,有领队的守护,有队员的关心,有家人的支持,我很骄傲,我是援沪队伍中的一员。
疾风骤雨砺铁军,关键时刻显担当。他们背后都有家人的牵挂和支持,有病毒感染的风险、有离开孩子的担忧、有夫妻分离的思念。但因为有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加入到上海疫情保卫战,他们知道抗疫之路未到尽头,仍需努力,绝不退缩!(县中医院 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