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凌晨5点,县中医院由8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与其他医疗单位志愿服务队一同出发支援上海。此前已派出1名检验人员支援上海。
4月1日早6:00,队员们来到静安区多个采样点开始核酸采样工作。第一天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防疫形势,队员们丝毫不敢掉以轻心,认认真真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取管、采样……一次次弯腰俯身、一次次半蹲站起,每一步都娴熟自如。晚6点,队员们结束了一天的疲惫回到酒店,准备迎接新一天的紧张工作。
4月4日,任务是在静安区大宁街道采样。经过约7个小时的“战斗”,终于可以稍作休息,喝口水,在空阔地段蹲地吃起简易的午饭。他们没有一丝埋怨,狼吞虎咽后,再次穿好防护服等装备,继续投入到各自点位“战斗”。
4月6日,任务是在闵行区颛桥镇采样。踏着余晖,他们回到了酒店,不一会群里“炸”开了窝,原来小伙伴们放下疲惫的同时正在分享采样现场暖心点滴。3号采样点,核酸采样队伍中,一个小男孩做完采样迟迟不走,身后他的妈妈鼓励他说:“没关系的”。小男孩害羞地拿出一张画,画的是“大白”抗击病毒形象,说是送给我们的采样工作人员。1号采样点,偶遇太湖老乡,老乡对我们支援上海很是激动和感谢,担心我们志愿队在外吃住不习惯,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做一次太湖菜给大家尝尝。10号采样点,一位行动不便的70多岁老爷爷采样结束后鞠躬致谢。50号采样点,深夜,社区工作人员为他们准备了爱心营养汤……这些小小的举动,让每日的奔波劳累在那一刻得到了慰藉,带着这份互通心意的感动他们继续坚守在这座城市。
4月10日,任务是在静安区彭浦镇采样。室外气温飙升至33°,烈日下,他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早已汗流浃背、双手起皱,采好一个,手部消毒,接着采下一个……如此循环往复,这样的动作每天要重复上百次、上千次,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直到工作顺利完成,晚上6点多才回到酒店。当大家匆匆忙忙洗漱过后,还没来得及吃晚饭又接到队长发来的消息:“晚上又有任务,请大家做好准备,随时出发!”考虑此次任务是“扫阳楼”,为保证志愿队绝对安全,将大家感染风险降到最低,此次任务安排志愿队10名男同志参与,其中含县中医院3名男同志。晚上9:55分,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连夜赶到目的地静安区石门二路社区。这些楼都是老房子,基本没有电梯,大家选择爬楼梯上去,为做到“应检尽检”,挨家挨户一个不落的采样。穿着防护服爬楼梯是件很困难的事,但夜色中,他们就着楼道微弱的灯光,规范、细致地为每一位居民做好采样工作……经过彻夜奋战,直到清晨3:48分才顺利完成任务。
前往各采样点接应队员返程的大巴车上,我们的队友发出了朋友圈“凌晨3点的上海是这样的!”视频中空无一人的街上只有车内的领队在布置着新一轮任务……
休整的时候,群里总会像打开了话匣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一幕幕暖心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大家吃饱点,这样就不容易饿!”“我这里有下饭菜,我放在我房间717门口,有谁要就过来拿啊!”“昨晚男同胞凌晨回来,你们辛苦了,我们拿了饭,挂在你们房门把手上了,你们多睡会,虽然起床后饭有点凉,但也能凑合着吃点。”“我想家了!”“我也想家了!”“抱抱,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保护好自己,照顾好自己,胜利就在眼前!”“扫阳楼,怕不怕?”“怕,也得上!都怕,那谁上!”……
3月28日抵达的支援上海检测人员张晓龙,一直默默无闻地在移动核酸检测车里坚守岗位,前期参与安庆、宿松、桐城核酸检测支援工作后,他马不停蹄地到上海支援。
4月14日,上海下起了小雨,连续15天以来第一次提前5个小时完成了采样工作,刚结束黄浦区采样的队员们很是兴奋,脱去防护服,做好消毒后换上一次性隔离衣,套上临时准备的雨衣,背上剩余的防护用品,踏着欢快的步伐前往目的地与其他队友集合,沿途中,留下最美印记……
疫情阴霾还未消散,白衣天使仍在坚守!口罩背后的他们可能有一丝憔悴,但脸上依然带着那一抹飞扬的神采。他们,都是那么的平凡,但他们的力量一点一点地汇聚就铸成了坚不可摧的屏障,抵挡了那来势汹汹的疫情,让那些在屏障后的我们深感温暖。(县中医院 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