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群 / 安庆文明网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道德建设 / 先进典型
火箭军退伍老兵当上红色文物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2-03-14

潘新民.jpg

潘新民,男,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庆市太湖县刘畈乡人,是一名火箭军退伍老兵,当前任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管理员兼讲解员。潘新民,男,年出生,现任职务。

事迹简介:潘新民同志在工作岗位上,以馆为家,为更好地介绍刘畈高干会议历史和文化,寻找了见证刘邓大军在此修整期间的老人进行采访记录,整理故事12篇。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开馆后,用自己的积累编制讲解词,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向来访人员讲解刘家畈的故事,传承着红色故土的红色精神。

潘新民,男,同志于1985年退伍回到家乡,被分配安排在徐桥百货公司工作。工作的17年间,从事过营业员、保管员、办公室等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表现出一名军人特有的战斗作风、工作作风。

2002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他因身份置换回到了老家,于2017年,被招聘为刘家畈刘畈村文物管理员,主要负责管理的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新祠及太湖县刘畈乡区域内的四处文物管理单位,为了更好的向来访人员介绍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他自学了相关书籍,并寻找了当时见证刘邓大军在刘家畈修整期间的老人进行采访记录,整理故事12篇,约6000余字。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开馆后,结合书本知识,按照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时代背景、会议内容、会议意义、军民互动,自拟了一套讲解词,约4000余字,以便能够更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向来访人员讲解刘家畈的故事,展现背后所蕴含的红色精神。

截至目前,他已经为参观者讲解了上千场次,无论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还是作为一名火箭军退伍老兵,作为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管理员和解说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潘新民同志不忘初心,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军人的优良传统,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跟党走,凭着满腔热爱,挖掘家乡红色资源,向八方来客讲述动人的红色故事,将红色精神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因为喜欢 退伍老兵当上文保员

太湖县刘畈乡位于大别山南麓、花亭湖上游,地处皖鄂两省三县边界。刘畈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刘家畈会议旧址、高敬亭红二十八军军政会议旧址所在地。

出生在革命老区,潘新民从小就对红色历史特别感兴趣,喜欢听老人们讲那些发生在家乡的红色故事。参加工作之后,他业余时间喜欢看中国革命史相关书籍,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不少故事,他都烂熟于心,闲暇的时候,家人、同学、战友们都喜欢听他讲一讲。潘新民当时没想到,自己的这点爱好在后来还“派上了用场”。

1985年,潘新民从原二炮部队退伍回到家乡,被分配安排在徐桥百货公司工作,一干就是17年。2002年,由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老潘回到了老家,上有老下有小,他开始外出务工。2007年,潘新民考了驾照,买了车开始跑营运。他喜欢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当驾驶员的时候经常往乡政府跑,乡里开会写横幅、对联都找他。2017年,县文体委为刘畈乡刘畈村招聘文保员,原本想招聘一位年轻姑娘,平时还能给观众讲解,但乡里领导物色人选时,一下子就想到了“有才又实在”的老潘。“领导是信任我,觉得我能把这个事情干好。”文保员是兼职,基本没什么收入,事情却不少,但因为喜欢,潘新民二话没说就上岗了。

深入挖掘 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潘新民负责的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位于胡氏新祠,是一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历史建筑。“我第一次来到胡氏新祠时,推门一看,只有几幅图片、几块展板。”

怎么发挥红色文物的作用,把这段历史宣传好?潘新民花了不少心思。他有空就走街串巷收集旧家具,美化展厅环境,充实馆藏资源。一开始有观众来参观,老潘义务当讲解员,观众的问题五花八门,有时候就答不上来。“心里特别着急,怕观众会失望,就开始找资料,再‘充电’。”他自学《中共太湖县地方史》、《解放战争时期太湖县党史资料汇编》、《中国革命史》等,还到处打听,找到当时见证刘邓大军在刘家畈修整期间的老人,上门采访记录。“家里来了三位首长,他们都是睡在用稻草临时打的地铺上。”“首长摸着我的头对我奶奶说,要让小孩子去读书,还给了我一个饼子和一个皮蛋子。”“我给大军当过向导,晚上战士们都是睡在冰凉的地上,给我弄了一块门板让我睡觉,还盛了一碗油炒饭给我吃。”……像这样的故事潘新民整理了12篇,约6000多字。通过他的采访整理,沉睡在记忆里的片段重新活起来,当年的解放军指战员们有情有义,有血有肉。

义务讲解 红色精神永远不过时

2019年,县里落实政策,为潘新民重新安排工作。老潘坚持还要留在刘畈乡,还要在刘家畈会议旧址工作。“对这份工作,没别的,就是热爱。”就这样,老潘的身份从兼职文保员变成专职文物管理员。当年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经过重新布展后正式开馆,潘新民的工作量大了,责任也更大了。

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有四个展厅,潘新民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同时,义务为观众讲解。如何让历史故事生动、鲜活,让老百姓爱听?“不能讲官话套话,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要接地气。”结合历史资料,根据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时代背景、会议内容、会议意义、军民互动,潘新民自己撰写了一套4000多字的讲解词。四个展厅,一口气讲下来,快的话要一个多小时,再讲细致一点可以讲两个多小时。刘邓大军为什么要来刘家畈,会议上邓政委讲了哪四点内容,部队没有棉衣后来怎么解决的……五十多岁的老潘一身军人气派,讲解起来平实生动,对重点人物和重要史实如数家珍,很受观众欢迎。很多观众在他讲解完后走上来表示感谢,希望加微信多交流。很多单位听完讲解找他要材料,想回去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

潘新民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每一次讲解,都有不同的体会感悟。在潘新民看来,革命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今天人们的工作和事业中,依然需要这样的精神。

截至目前,潘新民已经为观众义务讲解了上千场次。“哪怕将来退休了,只要还能讲得动,观众需要,我就继续讲。”他和同事们还在编写一本书,希望用文字记录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壮举,记录英雄烈士的故事和刘畈乡新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