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群 / 安庆文明网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水清岸绿景致新 ——寺前河水系综合治理见闻
发布时间:2021-09-01

寺前河水系整治作为我县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区之一,工程总投资达2774.30万元,工期270天,涉及王畈、佛图寺、乔木寨三个村,全长11公里。该工程自去年11月19日开工以来,土建工程进展如何呢?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的效果怎样?近期,记者前往项目区进行了实地采访。

“四水同治”惠民生

夏秋之交,记者在寺前河王畈村张屋段河道治理现场看到,40多米宽的河道内无垃圾、杂物,满河裸露的鹅卵石凸显河床的坚固敦实,清澈的河水趟过拦河堰脊,缓流而下,洒下一路欢歌;有的村民沿着河道边新修的1000多米青石步道在悠闲漫步,谈笑风生,而且外建防木栏杆,内砌护道水沟;沿河两岸采用箱型砌块、生态护坡、叠石景观挡墙等坡岸整治基本完成,一幅崭新的水系综合治理画图呈现在眼前,美不胜收。

“河道两岸护堤全部用的是新型集成块,底层浇筑60—90公分高的混泥土,上两层箱内填满砂土,再栽花种草,进行绿化;有的河道坡面外铺锁块,护坡固堤,保障安全。”项目施工负责人王家力告诉记者。

这里仅是全长11公里寺前河水系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从空中俯瞰,河道宽阔,河水顺畅,一座座桥梁横跨两岸,一渡渡水堰拦河而建,一个个村落分布两岸,一块块稻田含穗翠绿,秀美的山乡画卷铺展开来。

“以前,这里的河道较浅,一下大雨暴雨,河水猛涨,甚至造成山洪暴发、垃圾满河、农田被淹、房舍受损、桥梁冲毁,给沿河居住两岸的老百姓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生活不安心”。村民张汪和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河道进行了较好清淤清障,修建了多渡拦河堰,加固了两岸河堤,实行了绿化美化,农田能够灌溉,安全有了保障,就近在河里洗衣洗菜也方便多了,真的是今非昔比,改观极大。尤其是经受住了今年7月份的一次洪水考验,保证了两岸群众及农田安全。”

听着村民暖心的肺腑之言,记者驱车沿着河边的公路而上,过佛图寺,达乔木寨,一路看,一路拍,只见河道治理全部完工,两岸的箱型砌块格外醒目。

特别是在佛图寺村境内的一处河道急弯处,砌块加固的十分壮观,至少高达两米左右。而这里也正是1998年那场连夜湍急的山洪冲垮了岸边一户村民的农舍所在地,并将睡梦中的两位村民连人带房冲进了滚滚的洪流且永远消失在洪水之中,令人痛心疾首,不堪回往。

而眼前,河道内岸借着坚固的山势岿然不动,外岸呈现一个接近半圆的弧度建起了七层箱型砌块,在岸边绿树掩映下,既美观又结实,既抗洪又安全,将过往的河患水灾载入了历史,将百姓的辛酸泪痕卷入了洪流,现在矗立在百姓面前的是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河水荡漾,经年不息。在离岸百米之外的高坦地是佛图寺村一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一排排崭新的民舍错落有致,文化广场、宣传大屏、健身器材、卫生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亮化、绿化、美化、硬化、净化全部到位,群众生活宛如河边地里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沿河而上,进入乔木寨村长达近5公里的紫薇花“打卡”地段,令人沉浸在沁人心脾的浓厚馨香之中。路边,成行的紫薇树高低错落,粉红的紫薇花竞相绽放,时而蝶舞纷飞,时而小鸟鸣唱,一路前行,芬芳四溢,扑鼻而来。透过花朵,记者看见许河组的一群村民正在配合河道治理的挖机施工人员,修建河岸台阶,方便附近村民下河用水,洗衣洗菜;张屋组的许多村民正在河边抬石砌岸,辛劳忙碌。

“我村境内还要在沿河张家新屋、赵屋、朱屋、茶厂新建4个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分享河道治理的红利;目前,村内沿河已建5渡、即将新建11渡拦河堰,能够满足全村500多亩田地得到灌溉,旱涝保收。”乔木寨村党总支书记胡根方高兴地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在张家新屋的两河口,建起了一渡宽阔的拦河堰,拦河水漫过堰堤缓缓流淌,沿河两岸新建的石砌护堤高高矗立,两河口的中心地块正在平整土地,修建文化广场。站在路边,闻着紫薇花的芳香,放眼望去,清淤过的河道水流通畅,拦河堰的堰堤上也间隔地修了踏步,方便群众来往文化广场,河岸的民居崭新别致,老百姓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门前潺潺流水、对岸青山绵延、屋后花香鸟语的山水田园之中。

“过去,这里的群众都是居住在两河口与高山下的裹挟地带,农户住的是土坯房,猪圈厕所杂乱无章,日常生活环境很差,况且河道从屋场外围经过,每遇山洪,遭受侵袭,群众胆战心惊,寝食难安。如今,整个屋场的村民已全部从河内搬到了河外,分布在通往潜山主干公路的两侧,而且抓住这次水系综合治理的难得契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在老百姓心头的一大水患,保障了大家生活安逸,居住安心。”胡根方道出了村民的共同心声。

据随行的寺前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次水系治理中,实施河道清淤、垃圾清障约1.38万立方米,采用箱型砌块、生态护坡、叠石景观挡墙等坡岸整治长约7300米。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人口居住相对密集、河道平缓的地段修建步道2000多米;沿河两侧栽植垂柳、广玉兰、紫薇等绿化苗木1000多株,草皮护坡7000多平米,撒播草籽1000多平米,混植藤本月季、黄馨、花叶络石等藤蔓攀爬类植物共计3000多平米;建设人文景观5处。

“景水相融”耀山乡

在长达11公里的寺前河水系治理战线上,本着坚持立足“高效利用水资源、系统修复水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科学防治水灾害”的指导思想下,积极打造“水文化”,努力建设文旅融合、人水和谐的乡村旅游格局。

建于东晋时期且拥有16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图寺,就坐落在寺前河佛图寺村境内。这里山高险峻,苍松覆盖,翠竹参天,景色奇异,景区摩崖石刻众多,并以其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静静地坐落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花亭湖水库之滨,成为花亭湖风景名胜区五大核心景区之一,是穿境而过寺五公路沿线的重要景点,与坐落于该镇的赵朴初文化公园、赵朴初纪念馆和毗邻的天柱山等景区景点连成一线、串成一片。天柱塔、飞来泉、天就门、披云石、八正桥、生白洞、一线天、祖师洞等著名八景,时时彰显着素有“小蓬莱”之誉的典雅秀美。正如清代内阁中书、直隶清河道鲁之裕在《佛图山记》中云:“太湖之胜,非司空也……则必以佛图山为最”

也正是有了这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该村乘势而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积极争取文旅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千年古刹,做精做优精品线路;一方面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将境内的寺前河治理视为一项难得的重点工程,聚力夯实基础,造就河岸景观,新建了进入景区的石门、水泥路、停车场,逐步兴起了农家乐,打起了旅游牌,借水势,推文旅,乡村人气日益旺盛起来。

抑或,你慕名而至,穿过河边的石门,漫步而行,登上矗立千年的佛图塔,眺望蜿蜒流淌的寺前河,宛如一条绵长的飘带舞动在秀丽的山川村落之间,装点着山乡大地,延续着亘古文化。

抑或,你带着亘古文化的一缕芳香,品着先贤名流的一腔情怀,游兴正酣,从佛图寺村逆河而上,行至2公里,很快就来到了毗邻跨河而建的乔木寨村文化产业园。

从高处俯瞰,修葺一新的寺前河蜿蜒穿行在位于一块峡谷盆地的产业园中,给正在建设的园区带来了些许的灵动,增添了勃发的活力。

河道进行了彻底的清淤,捞起的鹅卵石又重新用于堤岸夯实固基;一米多高的箱型砌块整齐划一、线条优美;河道两岸全部新建了防护围栏、修建了一米多宽的红色人行步道…….

大棚内2万多盆各种兰花青翠欲滴,这几年成了看客慕名打卡之地;120多亩村级集体成片茶园已收益惠农,每亩收入3000多元,配套已建的茶叶加工厂每年实现产值40多万元,而且村里还计划在茶园里套种枇杷、桂花,着力打造颜值更高的生态茶园;还有已种的28亩冬枣、10亩八月瓜将于明年挂果收成。

更为令人欣慰的是,村里在园区内将紧紧依托朱屋原有的农户砖瓦房改建成传统风格的原味民宿,紧紧依托现有的果园、茶园、花园,为游客提供多方位的观赏、采摘体验,让游客亲身品味多元化的茶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擦亮日益崛起的“民宿经济”,助力全面实施的乡村振兴。

置身其中,漫步于河堤两岸,徜徉在花果丛中,留恋在传统民宿,或嬉戏欢歌,或静思雅致,或与溪水同伴,或与花香同醉,以水生境,境水相宜,以水添景,景水相融,一幅离不开水、得益于水、依托于水的特色产业园区画卷已徐徐铺开,并于一个科学规划、综合整治而成的水系水网相依相偎、相得益彰,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寺前河畔。

尤其是在此次寺前河水系水网的综合整治中,始终融会贯通了“治水兴水”的工作方针,因地制宜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真正让“水”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记者所见,寺前河全流域清淤清障,根治了肠梗阻,根除了水隐患,致使河道顺畅、水流通畅,净化洁化了人居环境;沿河两岸大面积的栽花种草,绿化美化了乡野村庄;两岸河堤全部采用现代箱型砌块,既简洁美观又结实耐用,河岸居民住的放心、看的舒心;沿河修建的一渡渡水堰,能够发挥丰水期和枯水期的适量调节作用,既方便了沿河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用水,又可满足沿河田地得到灌溉,助农增收增效;同时,借水生景,有的沿河新修了健身步道,有的在附近美丽乡村建设点新建了文化广场,成为山村群众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更为可喜的是借水兴景,将会进一步推动千年佛图寺景区的日益兴旺和乔木寨乡村生态旅游区的日益崛起。(记 者:刘   辉   胡治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