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汤泉乡黄下村斯屋组盛良官、李秀英夫妇,知道他们的人无不翘首称赞——真是一对勤劳肯干的老夫妻。
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上世纪九十年代,夫妇俩唯一的儿子意外身亡,留下嗷嗷待哺的幼孙,本来幸福的家庭一下子跌到了谷底。数年后,儿媳改嫁,孙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家人的生活怎么办?盛良官夫妇俩唯有埋头劳作,日复一日地操持着。
屋漏偏逢连阴雨,200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身体本算健壮的盛良官去医院住了半年之久。伤愈后,他已不能干重体力活了,无奈辗转到庐江,替人放鸭赚点工钱供孙儿上学。随着东家鸭场规模越来越大,劳动强度越来越高,慢慢地盛良官已不能适应了,无奈回到家乡。
怎么办?一家老小生活、特别是孙儿的求学之路无论如何必须延续……适逢党的扶贫政策深入基层。通过民主评议,盛良官户享受到了政府的一系列扶持,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
难道就这样等、靠、要吗?思来想去,盛良官夫妇俩反复盘算着,决心乘着党的扶贫政策的东风,利用自家山场、老宅资源,男主人到合肥学习养鸡技术,女主人在家手工制作豆腐,凭着吃苦耐劳来彻底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
说干就干,简单改造后的鸡舍建成了,山场周边围起了拦网,盛良官从养300只、500只、渐渐扩大到1000多只的规模,虽曾经也有过病死鸡、销售量不大等不利影响,但凭着过硬的技术、周到的服务、土鸡的品质,渐渐地,他养的鸡越来越不愁销路了。女主人每隔三五天就打上一颗豆腐,挑在肩上,逐户叫卖,因为她做的豆腐细嫩可口、清香宜人,长期以来供不应求,乡里乡亲的红白喜事还少不了请她制作,忙得不可开交了。
几年过去了,盛良官夫妇俩也已经走出了困境,年收入三万余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孙儿也快大学毕业了。老俩口虽年过七十,一直不忘党的扶贫好政策,也一直不曾闲下勤劳的手。
又是一个清晨,山场上男主人正查看着土鸡的长势,屋场边女主人正拿着木秤称着豆腐的重量,笑容在他(她)们脸上绽放……(刘文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