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刘畈乡洪河村,满眼望去是坐落有序的农家小院,新建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广场干净整洁有序,道路两旁一幅幅形态鲜活的“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村规民约、中华传统文化等宣传内容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将文明习俗渗透人心,为美丽乡村“锦上添花”。
在移风易俗文明治丧方面,该村一直走在了全乡前列。在洪河村余岭组,丧事严格坚持厉行节约、节俭吊唁的原则,不大操大办丧事,只以简单的追悼会形式进行,整个丧事办得节俭节约、有序有礼。“从我记事时起,这个习俗就有了”,洪河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查显发告诉记者。
余岭组位置偏僻,是纯山区组,全组12户人家,58口人。从乡政府沿蜿蜒的山路驱车行驶约6公里,走进余岭,环境优美,干净整洁,民风淳朴,老人小孩见人都是满脸的微笑。
“我们这里有人去世,都不做法事,只是开个简单的追悼会,农村叫上堂,寄托一下亲人的哀思,既文明又节俭”,老书记余福春说。“人死了,亲属请一个有一定文化的人,到家撰写祭文。祭文要把死者的生平写清楚,一生的主要经历、好的精神品质要进行总结和颂扬,表达出亲朋的哀思。上堂的时候,亲朋到场,全场肃立,领祭人动情地念诵祭文,在场人多半会潸然泪下。”老党员、教师余耀南再次补充道。
“上堂一般要四个人,由领祭人负责邀请组织,每人工资300元左右,最高收费总共不超过1600元,比做法事少了很多。”已经80岁的老退伍军人余福堂接着说,“上堂一般都是晚饭后开始,12点前结束,3—4个小时就可以了,不劳累,也不扰民。”
做法事改为上堂,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很多,相反,道士的收入就减少了很多,推广这种做法,道士会不会成为阻力?随后记者又走访了一位既是道士,又是上堂领祭人的余先生,与其详细探讨。余先生说:“我很赞同这一做法,虽然我们在这个方面的收入会减少很多,但是对于社会来说,上堂形式更加简单、文明、有意义。如果政府推动一下,我们一定会支持,老百姓也会接受的,长期坚持,文明习俗就形成了。”
移风易俗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刘畈乡积极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2018年,刘畈乡党委政府创新的开展整治利用麻将机进行赌博活动专项行动,把群众从赌场引导到山场去劳动,引导到舞场去健身,引导到市场去打拼,破除赌博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全乡共销毁麻将机接近300台,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社会风气进一步净化,整治效果明显。
在疫情防控期间,刘畈乡以战“疫”为契机,加速推进移风易俗,严格控制丧宴数量,全面暂停一切宗教活动。“移风易俗是真正地为群众减负,我们真心支持。”余岭组几位老人共同感慨到,“人死后做法事是做给活人看的,亲人多是附和,还有攀比,劳民伤财,关键是生前儿孙要多孝顺,死后一切都可以从简。”
当前,在刘畈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餐桌上,铺张浪费的少了,省吃俭用的多了。下一步,刘畈乡将继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选树典型,试点推进,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争取早日建立统一标准和长效机制,让移风易俗在刘畈大地蔚然成风。(蒋志才 吴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