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群 / 安庆文明网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镇传真
汤泉乡赵国正: 小菌菇撑起致富大梦想
发布时间:2020-06-04

初夏,汤泉乡侯六村,一个骑着摩托车、满载菌菇的中年男子飞驰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他,就是本篇的主人公——赵国正。

初  创

今年58岁的赵国正是汤泉乡侯六村洪门组的贫困户。一家4口人,妻子和大儿子均有残疾,小儿子正在读大学,自己身患慢性疾病。上世纪80年代,迫于巨大的生活压力,正值壮年的赵国正放下了镰刀和锄头,搞起了菌菇养殖。虽然他是村里第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农户,但是限于当时经济条件不发达、家庭又贫困,种养流程未形成一体化,其规模只有接近一千棒,每年的菌菇收入也刚维持温饱。看着身边源源不断外出打工而致富的年轻人,他不禁陷入了沉思:是放弃养殖外出务工,还是继续坚持探索出路?

起  步

时间飞逝,又来到了2006年。这一年,刚从外看病回来的赵国正面露喜色,他不顾刚刚痊愈的身体,紧急购置了一套菌菇养殖设备。面对疑惑不解的妻子,他说道,想要将菌菇做好做大,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以前搞养殖不成体系,效益甚微,现在在外面接触学习到了正确的种养流程,就要吸取经验,及时改进。夫妻俩说干就干,当年就成功培植出平菇三千棒,效益数千元,菌菇养殖也逐渐走上了正轨。正当赵国正一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时,妻子的不幸致残,两个儿子不断上涨的学费,又将这户家庭拉入水深火热之中。

腾  飞

2014年,赵国正被评为贫困户。妻子和儿子享受到了残补,政府也代缴了养老保险。解除了生活之忧后,借着产业扶贫政策的东风,赵国正夫妇自强自立,前后又购置了包括装料、蒸料、发菌等一系列设备,把家里闲置的房间改装成了原料室、蒸料室、发菌室三间操作室,在户外自家田里搭建了四座出菇大棚,形成了集碾草—装料—蒸料—灭菌—结种—发菌—出菇等七个流程为一体的养殖体系,原材料年采购量达十吨,年出平菇、香菇量共两万余棒。同时,赵国正注重品牌效益,将自家出产的蘑菇命名为“口福”牌,畅销寺前镇、弥陀镇、北中镇及岳西县、罗田县,年经济效益五万余元。今年五月份,头茬平菇已经顺利采摘完毕并售罄,看着空荡荡的出菇大棚及正在生长的香菇菇床,赵国正脸上露出了微笑。

后  记

“当时感到天空整天都是阴的,生活的压力非常大,没有一点阳光。”说起过去,赵国正和他妻子邓春霞眼里充满了泪花。

“我们都有一个致富的梦想,如今国家帮扶了我们,让我们圆了这个梦想,我们只有好好干,用自己的双手依靠劳动致富是对党和政府最好的感谢。”告别赵国正的时候,他这样说道。(汤泉乡)